APP下载

发挥质量在城市安全运行中的独特作用

2014-06-01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综合业务处/应急办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应急质量管理

发挥质量在城市安全运行中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安全运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应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优先把城市发展的速度与公共安全的可承受度有机统一到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途中有效破解城市安全运行难题。

解决城市安全运行难题要以质量发展为基础

上海是一座拥有2 300多万常住人口、超过18万台(套)电梯、近570公里地铁运营线路的特大型城市;未来几年,在面临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机遇期,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国内国际资本、人员、信息等将向上海快速集聚,城市发展会长期面临人口、交通、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升级、新城建设和老城保护改造等世界性难题,安全压力巨大,风险与日俱增。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揽下,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以发展的眼光、质量的手段,去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高效解决。

1. 要突出市场、法治手段,填补城市安全运行的责任缺位。①要善于借市场之力,进一步扩大产品和服务质量事先告知、公开承诺、诚信自律实施范围,落实质量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倒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明确各自的质量责任。②要依法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③要进一步扩大政府质量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奖励范围向公共安全领域延伸,奖励条件与行业企业的责任履行挂钩。

2.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质量治理能力。①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促进质量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先在城市安全运行领域实施重大质量改革和技术改造项目。②提升质量基础建设支撑能力。研究、制定和实施公共管理、社会服务重点领域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安全防护、环境监测、贸易结算、医疗器械等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重点提升环保节能产品以及涉及重点消费品、特种设备等公共安全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③提升质量信息化应用能力。实现认证检测资源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以及信息化新技术在检测资源服务、风险监控、网格化管理、辅助决策、应急处置等业务上的应用。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要以体系建设为依托

相比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相比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世博期间的管理成效,上海在城市安全体系建设上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需要用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来保证各项事务规范化、程序化运行。

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风险识别为前提,以事件管理为对象,以加强应急预警和提高响应能力为重点,开展从事故救援处理向事故预防转变为目标的风险管理课题研究,着力实现从事发后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从业务部门为主的条线应急管理体制向“统一协调、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全系统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要强化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构,指导、协调处置突发事件。完善专家支撑保障机制,增强突发事件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上海由制造企业和安装、维修单位组建的电梯应急救援队伍已经遍及各区(县),全市任何地方的电梯困人,都能在30分钟内得到救援,上海电梯乘用安全保障的有效性居全国前列。

要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严格重要部门、重点企业专人值守、全时值班制度;严格各类突发事件请示报告流程、记录要求等;加大值班监督力度,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判断、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第一时间报送信息。

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现代企业全面管理和政府机构优化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建立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将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有效举措。质量管理体系注重过程控制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和工作过程等各个环节,明确且可记录可考核,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其宗旨在于建立规范化的流程,强化内部控制,不断持续改进,避免各种随意性行为,消除工作缺陷和道德风险,减少抵制执行和执行走样,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城市安全运行领域中,通过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细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方法,可以不断查找隐患、分析确定原因、提出整改目标、制订相应计划并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增强应急过程控制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目的。

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要以质量共治为核心

当前,上海正在围绕新时期质量工作“三个转变”的行动纲领,深入贯彻首届中国质量大会精神,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的效益和价值的理念,大抓质量基础、严守安全底线,加大对关系百姓利益的产品质量监管和执法打假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处置,在轨道交通、化工、电梯等重点领域,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推进形成特种设备“一岗双责”制度和“多元共治”格局,使老百姓增强对质量安全的信心、增进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同时也要看到,上海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关键点,城市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联动效应明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眼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把质量摆在核心位置,在城市安全运行的共治上下功夫。

1.打造综合标准法规体系。应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的有效做法,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逐步制定有利于应急处置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力量整合、反应快速的严格细致的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立法趋势,立足配套和衔接国家法律的制修订重点,使城市安全运行的标准及时上升为法规,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目标关联度强、职责界限明晰、可操作可落实的综合安全法规体系,让任何人都十分清楚应急管理过程中本组织、本部门甚至本人的职责。

2.全面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确立现代城市的治理原则,遇事多让市场调节,多走法律途径,慎用行政权力,实现“无为而治”。走出计划经济时期无限责任政府的怪圈,将政府有限的行政资源用在预防性监管任务上,职能定位在提供与世界水准接轨的公共服务上,减少对旁枝末节的过多干预。

①宏观层面,要处理好应急管理政策的衔接和部门的协调、城市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相互救援、国际交流合作等问题。

②微观层面,要明确各行业各企业所应达到的安全管理目标,而不必规定达到目标所需采取的措施;对由各行业自己起草、推荐比较好的安全规范进行合法性审批,但不作其他硬性要求;对各法人主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提出建议,作出指导。

③深入构建社会联动系统。城乡社区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和重心,要重视对广大市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强化城市共同应对危机的理念;应重视居民基本防范技能的培养和企业、非政府组织应急能力的提高,建设层层联络、环环相扣的社会化应急处置网络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文化是城市安全运行的软实力,要走出热衷于建立应急系统和机制、预案的误区,走出技术和系统建设至上的误区,在培育长期稳定的城市危机学习机制中积极融入质量元素,倡导并践行“质量是上海生命”的城市质量文化、“诚实守信”的市场质量文化、“率先垂范”的行政质量文化、“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依法维权”的市民质量文化,促成更高境界的应急管理水平。

(供稿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综合业务处/应急办)

猜你喜欢

应急质量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质量投诉超六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