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2014-05-31杜风伟,魏玉梅
杜 风 伟,魏 玉 梅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制度。到目前,专业学位种类达到39个,涉及到工业、农业、社会服务以及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为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2000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部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启动了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201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扩大为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受到广大职业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专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但是,我国现行的“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仍属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与职业学校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目标相悖,因此,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创设我国第40个专业学位——职业教育硕士(Mas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MVE)。
一、设置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顺应学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均具有较高的比例。美国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发源地,已形成了多元化、国际化、高质量的培养模式。早在1987年,美国硕士专业学位种类就达到了500多个,博士专业学位达到47种。[1]如今,美国硕士学位已发展到660种,其中专业硕士学位占 85%。[2]2006年,法国专业学位授予量占硕士学位授予总量的69%,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达6.5万人,是学术型硕士授予人数的2.6 倍。[3]。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仅设置了 39 种专业硕士学位,5种专业博士学位,专业学位在研究生学位中的授予比例仅为30%。[4]可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数比例,均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理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54.1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7.17%;在校生2113.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6%。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10万人,生师比高达24.19:1。普通高校中高职(专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达759.78万人,约占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32.16%,普通高校生师比也达到17.52:1。可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均占据重要地位。随之,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须在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做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换言之,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首先要提升职教师资质量。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国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下,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为提升职教师资数量与质量开辟一条崭新途径。
(三)促进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创新、提升质量、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一支高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与构成来看,只有一部分职教师资是来自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而大多数要么由文化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要么是综合大学的工科毕业生或者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5]这样的职教师资队伍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经验,还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都很难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虽然在职教师资专业发展方面,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但都存在培训不到位或者不规范的问题,且培训内容没有系统性,很难满足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是其他普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设置职教硕士已经成为保证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改革职教硕士培养制度的必然趋向
我国现行的“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属于学术型硕士学位,而非专业型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计划上多采用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方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质量要求上,也多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实施,很难充分体现“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特色,与职业学校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目标相悖。财政部、教育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组对全国70个专业中职教师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最缺乏的是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法的能力。[6]职教师资培养应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教师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改为专业型硕士学位,理应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设立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拥有充足的生源基础
充足的生源基础是设置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从我国目前职教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来分析设立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图1 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年龄情况
1.年龄结构。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中(见图1),30岁及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最大,约为16.88万人,45岁以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52%。从2011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情况(见图2)来看,30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数量最多,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76%,4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数量的比例达到75.57%,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普通高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专任教师数量比例也大致如此。可见,职业教育多数师资正处于接受继续教育年龄阶段,是提升学历水平的最佳时期。
图2 2011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情况
2.学历、职称结构。由表1可知,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数量呈增长趋势,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但到2011年,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依然最大,高达95.46%,约为65.81万人。全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数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2.76%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4.54%。虽然高层次师资力量水平有所改观,但距教育部“到2010年从事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10%”[7]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总人数达到67.69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60%,高等专科院校(机构)属于普通高校的一部分,由于教育层次的差别,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在高等专科院校(机构)中这一比例会更高。由表2可知,高等专科院校(机构)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多,且初级及未定职比例逐年减少,但直到2011年,此类专任教师仍有13.60万人,且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最多。
表1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人)
表2 高等专科院校(机构)教职工职称情况 (人)
通过对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或职称结构的分析,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和低学历化。无论是源于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要求的逐步提高,还是考虑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将有数以万计的职教教师愿意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实现学历的提升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现状将为职教硕士提供充足优质的生源,保证职教硕士的顺利开展。
(二)拥有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从1983年至今,经过30年的探索与研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层次、规模、质量及科研上已取得突破性发展。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列入专业目录。1985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设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1987年、2001年和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相继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已达到49个、博士点已达到10个[8],培养工作日渐成熟,已初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四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及群众性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相继出版发行,职业教育在科研立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设置职教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拥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2001年,天津大学等全国13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院校在17个专业中启动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思路、方式方法以及制度建设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2011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改为“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面向中、高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招生硕士研究生,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硕士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为职教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借鉴经验。例如,考虑到生源的工作特点,其学习实践安排比较灵活,学生除用少部分时间集中上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职攻读;论文选题强调联系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采用统招、在职攻读、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等多种办学形式和脱产、半脱产、在职兼读以及部分院校采取“4+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多种培养模式。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其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良好开展为设置职教硕士专业学位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趋长避短,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专业特色,可顺利构建职教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职教师资学历提升的现实诉求。
(四)拥有优越的培养条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建立了专门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从最初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逐渐扩展到在普通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再到1999年,教育部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的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也正是依托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地院校逐渐开展起来的。[6]截止到2012年,全国共建立89个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基地、10个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和近3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创设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拥有广阔的职业前景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超过95%,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强调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加快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步伐。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又提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可见,高层次应用型的职教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所需的职业教育人才数量也在逐步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也需要一大批高学历职业教育人才。所有这些,都为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三、设置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若干建议
(一)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高层次职教师资和教育教学管理人才,以及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提出培养教师、管理者、研究者三方面人才,应用性与学术性兼具,使得培养单位很难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和突出职业学校所需应用型师资的重要特征。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即具有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领域的教学专家。[9]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分别明确指出培养“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人员”的目标,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这一特色。借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据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关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我国职教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培养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人员”,突出专业硕士“应用性”这一特色。创设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需要各高校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及所在区域的优势,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全面规范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完善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培养方式等主要内容。确定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应在借鉴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重点突出职教师资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首先,在研究方向上,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导师队伍的结构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其次,在课程设置和学习上,要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分配比例,针对在职学生“集中课程学习,分散论文写作”的培养特点,教师要在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鲜活问题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再次,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从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突出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强调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和研究内容的现实有效性;最后,在培养方式上,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其学士学位已修过或取得某技能等级证书,可提出申请免修部分必修课程,从而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质量。
(三)活化招生录取途径
为逐步壮大职教师资队伍,切实提升职教师资水平,要在严格把控生源质量关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途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首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控下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方式,科学合理的选择生源扩大招生数量。(1)尝试实行推荐免试制度。对有强烈深造愿望、学习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清晰、职业素养较好的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可由所在单位推荐免试入学。(2)采用灵活的选拔方式。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可适当放宽其学历限制,增加其工作经验在录取时的权重。(3)实行政策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政府扶持基金、专项拨款等项目,鼓励职业学校主动向培养院校输送优质人才,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其次,在条件支持下改革考试内容,严格把控学生质量关。笔试内容除考核基础理论知识外,应尽可能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加大对专业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力度;复试应侧重于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潜力、专业前沿视野等的考查,适当增加复试的权重,以此吸引优秀的人才投入到职业教育职业中来。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构建一支由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双导师”队伍,推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在导师聘任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培养单位内部有研究资质的专家、教授担任理论导师,又要重视聘任企业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学者、职业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互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塑造学生的整体职业形象。其次,注重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导师间、校际导师间、校企导师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注重选派一批优秀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到国内知名高校乃至国外高校访问学习,使之掌握职业教育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定期邀请企业界或职业教育界知名学者定期来校举办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团队。
(五)强化培养质量评估
可以采取培养单位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两种方式,对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定期评价。(1)自我评价应重点放在过程评价方面,可从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两个重要环节展开。在课程学习方面,任课教师应从到课率、课堂表现、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层面严格把关;在学位论文方面,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均应在导师的具体指导和严格把控下,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实用性。(2)外部评价应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学校等多重评价主体,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监督体系,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应对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取消研究生培养质量较差单位的培养资格。各培养学校也应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及时调整不称职人员,确保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谢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
[2]李俭川,周伟,刘勇波.加快建设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
[3]郭跃.法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
[4]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5]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
[6]和震,张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7]教育部.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 ss/htmlfiles/moe/moe_960/201001/xxgk_79097.html.
[8]郦瑶.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任务与格局——第四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33).
[9]田学真,张俊.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