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小班情境化区域活动的策略

2014-05-30史加惠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班区域情境

史加惠

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与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高效的区域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坚持性,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区域活动带来的快乐。

1 角色体验,以境引情

小班幼儿好模仿,他们乐于模仿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体验角色的不同行为,在模仿体验中习得经验。创设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角色,不仅能大大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游戏中,而且还能保持较长的游戏时间。例如:在娃娃家中,幼儿扮演“妈妈” “爸爸”;在建筑工地上,幼儿扮演“建筑工人”等。幼儿通过对成人生活的模仿,把真实性和虚构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自己快乐地扮演着“小大人”的模样。

2 营造情景,以境促动

小班幼儿其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游戏的目的性不明确,以独立游戏为主。这就需要我们为其营造一个自然逼真的、与他们生活有关的、能再现生活情境的区域游戏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反映生活经验,让小区域真正成为幼儿熟悉的大社会的缩影。但在以往,我们的区域活动都是关上门自顾自地操作游戏。这种以独立组为单位,缺乏趣味性的区域活动往往只是孩子们的一种机械式练习,这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相违背。如今,我们创设一个大区域主题下,按现实生活情境分成各个小部门,每个小部门里都有相应的角色,操作材料,及活动规则。小部门与小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不再是盲目的、单一地、枯燥的重复活动,而是有序的、有目的的活动,真正体验到操作物之所用。例如:“糕点房”中的“饼干师”、“蛋糕师”制作产品再由“包装工”进行分类、装盘、包装,成品还可以放在中班的角色游戏“超市”中售卖。孩子们都在同一个区域中活动,虽然分工不同,但活动内容又相互联系,这充分提高了幼儿的操作积极性。

3 提供材料,以境增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新《纲要》也强调“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回归于生活。”在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基础。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游戏材料,包括游戏时所用的道具和各区域游戏中的成品与半成品材料,都要以小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这是创设情境化区域的前提条件。在区域活动中提供适当的角色标志,能起到提醒幼儿认清自我角色的作用。如给扮演爸爸的小朋友提供领带,给扮演建筑工人的小朋友提供安全帽,给扮演糕点师的小朋友提供围裙等,使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更快进入角色,产生角色行为。

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材料可以以物代物,而有些材料可以以真实物代替。例如:在“娃娃家”中为幼儿提供真实的黄瓜和塑料刀具,让幼儿切黄瓜。通过这一动作既促进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又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真实性,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合理的材料准备可以激发幼儿的角色扮演情绪,尽快进入到情景表演中。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應及时帮助幼儿提供幼儿喜欢的材料,使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新的体验,这是体现区域活动价值的关键所在。

4 注重指导,以境启智

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松散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并不简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来指导。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全程参与游戏的过程,而应全面关注各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当有幼儿脱离游戏内容、跳出游戏规则的时候,教师则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活动中,在此情此景中对幼儿进行关注和引导,帮助幼儿重新回到扮演的角色中去。当有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而无法继续游戏时,教师则可以借助游戏材料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当大部分幼儿出现类似问题时,教师则可以进行集中评价指导。教师可以将幼儿活动中的问题以拍照或录像的形式展示,进行集中讨论;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表演来加深幼儿印象;教师还可以抛出问题,通过师幼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小班区域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