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育人文因素浅析

2014-05-30陈倩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课堂

陈倩萍

【摘 要】本文试从历史教育的人文意蕴入手,指出历史教学现状不应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让历史教学在课堂中更富有生命力,让学生能够移情于历史长河中更多的完善自我人格。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课堂现状、教学落实三方面来详细诠释。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课堂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在笔者的内心,一直认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目的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务实功利趋向: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消磨殆尽。条分缕析的课堂讲解,题题落实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困于学,厌于学。于是,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在不断的落实中,过于强调对事件的回顾,却不知道在历史的天空下,还有着更为广泛的教育内涵。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历史的人文传承责任,注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引导学生弹奏出一曲曲动心启智的旋律,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用心感受先人们沉淀下来的璀璨文明。

一、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人文教育的渊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人们称当时的教育为“liberel education”,意即“博雅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注重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未来的精神生活做准备。同时,人文精神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人文科学教育体系中一员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历史的儒染与涵化,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此外,历史教育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人们把广义的历史教育解释为“通过传授、传播历史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使之增进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发展智慧能力的教育实践。”将狭义的历史教育界定为“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即历史教学。”后者对历史教育的解释是从教学论的角度入手的。

让我们再把目光从过去投回到现代。由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代中国注重经济发展,强调实用主义,提倡学以致用,因而重理轻文的现象非常普遍。社会需求使得人们忽视了人文学科潜隐性的教诲作用,导致教育者对历史教育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过于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历史作为一门人文范畴的学科,应该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因为,历史所体现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不朽的创造力,即文化”。只有在历史中,在历史进程所显示出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搏击中,才能辨明何为文明,何为野蛮,才能理解人类的尊严与价值。“学史可以明智”,历史认识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知晓人类的文化,培养人类的良知,提升人类的本质力量及文化创造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认识历史,进而认识自我,从而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在物质日益昌隆,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更不应忽略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应使现在的学生成为物质生活的丰裕者,精神領域的缺失者。

二、从课堂现状找寻人文缺失

近年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注重分析线索、时代背景、阶段划分而轻人物、轻体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却被不断地肢解化,工具化。历史首先是“人”学。创造历史的是人,假如把历史比作项链,那么时间就是线,一个个有着鲜活个性的人就是点缀于线上的珍珠。然而,在当前的历史教育中,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未必能体现出他相应的作用与地位。比如孙中山,好像只是不断地经历事件去完成任务,也看不出什么伟大人物对历史有什么积极推动作用。其实,那么多的分析远不如孙中山本人不畏艰难、力避名位、天下为公、为国家奉献致力于民主制度探索等精神对学生更有积极影响,可以说没有孙中山,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就不会在这般短的时段里取得如许的成就。但教材中关于他本人的巨大作用及对民主建国的探索只是简单提及,或用问题来罗列他的经历。这就给学生造成错觉:中国的民主制度是自然生产的,是靠恩赐而不是斗争的结果。现行历史课本,主要就是编写了一大堆的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等。可偏偏就忽略或没有突出创造这些历史的人的历史。那些作为人的闪光点,被忽视了。为此首都师大教授赵亚夫先生痛斥这种现象说:“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的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到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己……”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己,既不写思想,也不写情感,还不写追求,更不写信仰,甚至连一件事迹也没有。这样的教科书怎么会让学生喜欢呢?

三、从课堂教学角度落实人文性

历史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明了继承什么样的传统和怎样继承传统,并通过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情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反思。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笔者试从下列方面去落实人文性。

1.发掘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依靠科技实力,还仰仗人文实力,并且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还有赖于人文环境,此外,人文实力还体现了该民族的风貌,反映了该民族精神成熟的程度。西方国家尤其注重在历史课堂中对民族精神的教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移情”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情境的渲染来充实学生的感受。力求将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个性化,因为历史事件不单单是一个事件,它总是涉及到人的。历史上的人在这件事中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抱负与情怀,他们所感受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的。例如,笔者在对戊戌变法一课的处理中,着重突出事件人物的所思所想,六君子的选择正是他们为同一目标做出的不同抉择。虽然最后的结局不一,但这都不能掩盖他们理想的光辉。笔者尤其注重对谭嗣同的解读,最后菜市口就斩,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但却无法湮灭英雄的情怀。在对具体人物的追溯中,让学生“移情”于其中,“在历史情境中与人产生共鸣”,让学生体悟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中华自古多壮士,在他们的故事中,学生的人格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历史学科要使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了解本民族的仁人志士,使他们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凸现忧患意识

所谓的忧患意识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为社会谋求秩序与稳定的道德品质,是以天下兴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忧患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感,超越了特定的时代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如果把历史学仅仅理解为记忆那些年代、事件、人物、典制,而没有汲取古人智慧,那么,只能说是入宝山而空归。这种责任意识,亦即忧患意识,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世代相传,绵延不绝。从孔子提出“达则兼济天下”到范仲淹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班超愤而“投笔从戎”到周恩来用年少之音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明代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新文化运动之时李大钊高唱“铁肩担道义”,这不都是中国忧患意识,亦即责任意识的自白?上述责任意识进而要求通过课堂教育促使学生心灵产生震撼,远大的世界观在心中滋长,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正确看待历史。

3.注重美育,注重对学生人格的熏陶

中学历史教学之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可供借鉴。在中国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将相和”就是一个能够很好的例子。作为文官,蔺相如以超人的胆识,曾一度击溃秦国的攻势,保住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卓越功勋。然而,他未居功自傲。当他遭到武将廉颇的无理相待时,不是争个人高低,而是以礼相让,忍辱负重,大义求和。这种谦恭礼让的精神被后人传为佳话。体现中华美德。此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周朝的周公,不顾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的诬陷,不避嫌疑代成王摄政,“勤劳王室”,“礼贤下士”,使初建的周室得以国柞绵长。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出忧国忧民的精神。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上的“榜样力量”与现实中的“榜样力量”相比往往更富潜力与伟力。崔粟先生对此亦有明确的认识,他指出:“历史教育之作者应当自觉地发挥‘历史这部生活‘教科书的教育优势,在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历史感、时代感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使命感,鼓励他们实现健康美好的人生价值。”

总之,历史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我们不应忽视对学生潜隐性的人文熏陶。不应把课堂过于教条化,过于侧重记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怀,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历史的教育中锤炼出智慧的金子。

参考文献:

[1]靖国平.《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中國教育报

[2]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3]崔案.《历史教学论纲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15页

[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5]张灵红.《历史教育中的移情》.浙江师范大学

[6]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1月版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人文课堂
人文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人文绍兴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