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亲子关系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2014-05-30李兰兰
【摘 要】近年来亲子冲突呈加剧趋势,由此形成的青少年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青少年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着学校的教育功能。因此从学校角度出发,研究青少年亲子关系,参与和谐亲子关系构建,对于整合家庭学校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教学绩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及其必要的。
【关键词】亲子关系;学校教育
以往,人们只关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精神世界与日常行为的直接影响,认为亲子冲突易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然而却忽视了问题亲子关系对学校教育功能的間接影响。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往往会降低孩子在学校教学中的参与度、投入度和注意力的集中度。而这些问题又会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绩效,班级管理,进而削减学校的教育功能。因此,揭示亲子关系对教育绩效的影响过程及发生模式,探寻学校、家庭、学生三者良性沟通的互动机制,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概述
青少年期通常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为迅速,行为上出现新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其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其次,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种变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其开始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从而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进入一个需要从父母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权威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转变的时期,亲子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
亲子关系简单说即父母子女关系。学者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王美萍、刘新生,2002)亲子关系状况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成长品质。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亲子冲突增多。冲突的内容多是一些生活小事,涉及学业、家务、交友、花钱、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关系和隐私八个方面。
(2)亲子亲合度降低,从家庭走向同辈群体。
(3)亲子关系类型中以期待型、溺爱型、不安型和不一致型为主,父母在亲子冲突管理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相对较低。
有关研究表明,不良亲子关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疾病。例如消极拒绝型亲子关系与抑郁、敌对等青少年问题心理高度相关;积极拒绝型亲子关系与焦虑症高度相关;矛盾、不一致、干涉与不安型亲子关系都与焦虑症高度相关等。(吴念阳、张东昀,2004)此外,那些存在离家出走、企图自杀、偷盗、吸毒、性行为、厌学、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与父母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不良亲子关系容易造成青少年成长与发展阻碍,例如人际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社会化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综合素质发展较慢等。
二、问题亲子关系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某高中十二位班主任进行深度访谈,就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围绕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此外还对高一年级40位任课教师就课堂授课过程中遇到问题等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丰富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果大致如下:
1.未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对班级管理影响较大
案例一:调皮的小明
我(王老师)当班主任已经有二十个年头,我的班上有个学生高峰,今年十六岁,独生子女。母亲是名公司职员、父亲是公务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这个孩子是名择校生,来我们班上时成绩很低。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是贪玩,而且个子不高有些自负和叛逆。存在的问题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前后说闲话、经常不交作业、迟到、逃课,对老师没有礼貌,也不服从管理。刚开始我以较为委婉的方式与他接近,了解原因,进行鼓励和引导,可后来发现作用不是太明显。后来我改用较为严厉的方式方法、用纪律和制度规定加以约束和处理,可孩子逆反情绪更为严重。到后来还在班上建立了三个人的小圈子,不久那两个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让我这个老班主任很头疼。与其家长电话沟通、面对面聊,才了解到高峰家里表现更差。什么都让父母依着,父母一说个不,或者严厉批评,他连续几天都不理家人。而且家里人对于学校的严厉教育似乎也不赞成。那时我才发现,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亲子关系不和谐。
92%的班主任认为之所以出现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代际差异给师生和亲子沟通带来的阻力;班额太大给班主任造成的管理疲惫和压力;学生日久成性的不良习惯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有独生子女优越性与唯我独尊的心理等,都给班主任的管理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绝大多数班主任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即有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来自社会不良习气的浸染,也有同辈群体及其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他人等的负面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素。因为家庭教育的时间最常,涉及的方面最多,是孩子习得能力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而其中亲子关系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品性、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10%的问题学生耗费班主任90%的时间和精力的现象。而一些让人很“头疼”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能借助一些“软硬相间”的方式方法在“前台”加以约束,但对其内心的触动不大,效果不明显。这些难管理的学生表现出社会习气较浓,轻视他人、抽烟、言行举止不文明,同时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蛮不在乎、不服从老师管理,父母对其也束手无策,教育显得无力。
总之,有90%的班主任坦言,当前班级管理中,他们最为困惑的是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纪律差,而且屡教不改,对于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亲子关系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而学生的行为又干扰教师的授课
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导致青少年问题,进而影响到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阻碍了学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亲子关系确实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在对授课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表示,课堂当中一些学生的行为会干扰自己的正常教学,影响教学进度和授课思路。
一个无视纪律、无视班级、无视老师和学校的学生,在平时上课和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师的授课思路和进度,也会影响其他的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和良性发展。进而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这一过程图示为1-1。
然而,当前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绝大多数只是就事论事,双方都忽视了问题青少年背后的問题亲子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有时甚至粗暴,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疏导与沟通机制,从而使得教育在简单的说教与压迫中失去了力量和动人的一面,出现“越错越勇,越说越严重”的现象。总之,问题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不仅充斥家庭教育,还会延伸到学校,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背后的原因在于学校与家庭沟通的过程中重形式、重分数、重表象,二者缺乏真正的联系,简单归因,造成二者教育功能整体下降的后果。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以促进学校教育功能提升
亲子关系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降低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由此而形成的青少年问题也会削减学校的教育功能。相反的,和谐亲子关系可使家庭——孩子——学校三者力量合一,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亲子关系状况的了解和关注。
1.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的系统性互动机制,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
“习惯造就成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造就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保证,也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基础。而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量化考评和督促学生各方面进步的系统性互动机制。具体来讲,这一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学校教师与家长互动交流的制度化。目前,好多学校的家长会时有时无,内容只注重学习,方式呆板,内容无广度,缺乏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深度交谈,导致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和认真思考。因此,家长会一定要制度化,方式多样化。将其作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最佳平台。
第二,将学生生活实际表现纳入学校德育考评体系。通过家访、家长会及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表现,将其纳入学生德育方面的考评体系。
第三,对学生开展生活教育、爱的教育。卢梭曾说:“生活是最高的学府”。教会学生生活、做自己、做人是最难、最高的任务。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系的残害下,出现了一批硫酸泼熊、杀害室友、甚至自杀等让人痛心的事件。通过展开生活教育,爱的教育,举办生活能力竞赛、“我的父亲母亲”征文与摄影比赛,法制宣传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润泽学生心灵。
第四,开展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健全人格”为主题的校园活动。
通过沟通机制、考评机制、特色活动三者相结合,就会形成学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健全人格的系统性互动机制,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2.学校应注重参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对于人才的培养缺一不可,三者是统一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部分的功能缺失或弱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单独行动,而应积极研究和掌握当前青少年亲子关系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一方面利用学校将信息反馈于父母,通过协助父母改善亲子关系来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将信息反馈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督促其对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疏导,及缺失弥补来促进学生成长。将此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学校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方略集锦,开设校本课程,用以弥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解决管理难题。这一策略可使对青少年的教育从简单的行为管理走向心灵的滋润,对孩子的教育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应注重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形成校本课程,使对问题亲子关系的关注常规化,通过长期测量与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青少年及其问题行为给青少年本身和学校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美萍、刘新生,2002年,《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2]吴念阳、张东昀,2004,《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心理科学》4期
作者简介:
李兰兰,现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二中执教,为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