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2014-05-30黄印贤
黄印贤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不断紧密。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办公中的运用方便快捷,准确高效,让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在人们日常生活,网络技术也是面面俱到,吃穿住行一应俱全。信息技术如此盛行,作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教育行业不应沉默,借力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成为时下教育研究的重点,是诸多一线教师不断尝试努力方向。我就个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辅助课堂教学,让数学充满生活
《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中主要包括五种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其中信息技术资源包括网络、多媒体光盘。”在农村任教的老师通常有着这样的感触,课本已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背景简单明了,但总体来说对涉猎较少的农村孩子,有些知识还是显得生分,加之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当有限,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只“拦路虎”。借力网络,了解知识背景,则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统计部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类型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查找南安市当天7至18时的气温及前一个月同一天同一时段的气温数据,将两组数据制成统计表并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兴致盎然,高效完成自主探究,不仅在活动中产生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求,学会查找数据、整理数据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学会互相配合,与人交流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是符号化的生活,是对日常事物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不可避免存有抽象、复杂的特质。《标准》反复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抽象化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较大的梯度,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阶梯情境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而信息技术能较好的弥补这个不足,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有益辅助手段。例如,在教学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这一部分时,探究圆的面积是通过将圆沿着半径进行等分,而将切分的结果拼成近似于平行四边行或长方形的组合,从而根据经验转化相应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过程是引导学生探究的重点,但如果要在课堂上实物操作,难度较大。而采用信息技术,通过课件演示则方便快捷。用动画直观地展示出切分的过程,可以控制切分的份数,当份数由少变多时,還能让学生观察到拼合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初步接触极限的概念。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具的局限性,其便捷性不言而喻。可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突出课堂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让学生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持久。
三、充实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独特的生动、形象、直观特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它的人机互动、智能化也是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的独到之处。素质教育要求切实为学生减负,让其轻松主动的学,做喜欢做的事。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并引发主动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可以很好的促进这一理念的落实。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框架,大幅弱化教师的作用,设计一系列新奇、有效又吸引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按照流程开展自主操作、自主探究,一步一个脚印获得正确的数学结论,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延伸课堂让生活充满数学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课堂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但课堂时间、空间限制,尽管教师下大力气,仍难以兼顾两头。一头是优生,满足不了优生对知识容量的需求。一头是后进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思维缓慢,上课容易开小差,导致教学重点没抓住,教学难点一知半解,让很多一线教师大伤脑筋。个人认为借助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优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到更有深度的知识,如:阅读数学故事,解答数学趣题,参加数学竞答,浏览奥数网站等,充实课余生活,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与技能。而后进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搜索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习题的进行练习,阅读别人学习心得,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等。如果学生自觉性比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也可以选择参加一些相应的网络学习。通过更换学习环境,新颖的学习方式,对后进生的转化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也可以利用聊天软件建立学科学习群,建立课程微博,延伸学科课堂教学。利用这些网络应用可方便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课余小组合作,转差培优等,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有机融入进学科教学中能够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堂结构上给予有益的补充,提高课堂实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落实。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应认识到,两者整合的目的是丰富数学教育教学手段,切不可主次颠倒为了“整合”而滥用、生搬硬套、过度依赖或是弃“教学目标”而不顾,忽略学科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