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2014-05-30张小余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张小余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我们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呢?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到一些希奇古怪,甚至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上帝在什么地方?……这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得益于对水开时壶盖掀动的好奇;阿基米德发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起源于洗澡时身体感受到水的浮力……这些事例无不证明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爱护、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支持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或想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就判断其是非与正误,而应先给予支持与鼓励,肯定其态度与行为。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要求学生都用一个模式回答,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依学生个别差异作弹性的要求。当学生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并鼓励其从事独立学习。这样不但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触动其他学生也勇于思考,勇于表达,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教学只我们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努力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如当学生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教授“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1厘米长的纸条 测量教室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单位过小,从而就会积极思考出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是展开教学,这样比直接灌输式教授“米的认识”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米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动是小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我们应因势利导,变“弊”为利,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讲,体验成功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和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心,找圆心,我让学生人人动手,拿出数学学具中的圆形纸片,将圆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再让学生打开,然后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不同方位对折几次,并且让学生把折痕用笔画下来,然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折痕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的中心。”于是得出圆心的正确结论。在学生明确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车轴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答出,放在圆心上。这样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成功,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

1.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曼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所以“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与失败,度过创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失敗乃成功之母”,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尤其是创新是开创性的思考与实践活动,更有可能不成功。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在创新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失败,教师应在体谅和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误和失败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其接受失败,坚强地承受挫折,树立信心,度过创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3.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激起学生思维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

小学生思维处在一种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度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激起学生思维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从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入手,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通过学生操作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并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述教学过程中所得的结论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和教师的引导得出的。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时,由于小学生天性好玩,所以课外活动正是小学生的乐园。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小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敏捷且不受拘束,想象及其丰富,如: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可使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为跨世纪的新型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创新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为21世纪培育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春,张全军主编.《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开明出版社

[2]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孟庆茂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