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老师,你读书了吗?

2014-05-30潘永康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底蕴中文系杂志

潘永康

语文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课改的要求、职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老师应该挤时间来读书。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教师,大学时代读过的教材、积累的知识正在老化,新課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扩大,我们的语文教师做的怎么样呢?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语文老师,你读书了吗?

这是一个“可笑”的疑问,但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农村一些老师不好读书。不信,请问:老师一天有多少时间看专业书刊?自己订阅了什么专业杂志?现在虽然省里帮扶了农村学校的图书,但有几所学校图书室能正常开放,开放了又有几人进去借阅。又有多少人订专业杂志,订的多是自己孩子看的杂志报纸。一个老师说:订了,我也没翻,杂志还跟新的一样,所以干脆不订了。有多少语文教师脑中残留的不是自己读大学中文系时一些或过时或模糊的知识?又有多少教师精神品位、文化视野,一天天下降、狭隘而不自知?当初的“一桶水”正在日渐蒸发,“活水”的源头难以保证,语文课堂上还有多少灵性,多少诗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1.读书,是课改的要求。笔者曾听见语文老师这样谈话。一老师说:现在课改了,学生自由发言了,我们老师就更轻松了。另一老师说:当然,现在学生为主体了,我们只是架设他们对话的平台,引导他们感悟思考就行了。难道课改了,学生为主体了,我们老师就可轻松了吗?很多时候,见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自己感悟与诠释,没有点评,只是一味赞扬,这怎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回答真的都对吗?没有优劣吗?老师如此一味迁就,或是不置可否,这是一节好课吗?

课改实施了,学生思维开放了,问题也就多了。如何驾驭新的课堂,值得我们教师思考。而对课改一个怀抱一本“教参”、一本课堂练习而匆匆登上讲台者,如何可以驾驭鲜活的课堂?

2.读书,是职业的要求。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就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底蕴与能力吗?读了本科,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不然。如果不信,请问:老师你可以离开“教参”独立分析教材吗?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标志,就是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语文老师能做到吗?你能写好一篇下水作文吗?我们的语文老师,看到学生好的作文沾沾自喜,赞誉有加。而对学生语无伦次愤然作色,严加批评。语文老师能写出让自己让学生鼓掌赞叹的文章吗?你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愉悦地体会你的课吗?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的,语文知识又浩如烟海,而课本只是例子,于是学生往往就会轻视语文课,时常会有学生抱怨: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你能让学生始终有激情欣赏你的课吗?

笔者想: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一定的底蕴,就要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不可或缺。

3.读书,是时代的要求。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起点,都是一个打造提升的机会。时代呼唤学者型的老师,呼唤老师读书思考。可是我们农村的老师,有多少人真正在读书思考?一听要写论文,就从网上、杂志上抄一篇,改上自己的名字,嘴里还不高兴说:我又不想评中高,为什么要写论文?更有甚者,一听说他人发表论文,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抄的或花钱买的。

笔者想: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教了多年的语文,没有一点思想与感悟,没有自己对某一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只会是人云亦云,只会用旧票登新船,对得起你的文凭你多年的教学生命吗?

老师真的就没时间读书了吗?不少老师说:我们工作太忙了,要上课、备课,又要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又要找学生谈话、家访,还要忙家务,哪有时间读书?的确老师的工作是繁忙的,但只要自己去挤,总可以挤出读书的时间。胡适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说: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的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笔者想:十一万页书,可以使自己成一个学者了。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闲聊吹牛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闲聊,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自己的选择。

柳斌同志说:“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张扬我们的活力,亮丽我们的人生。于漪老师也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现在课改来了,挑战来了,机遇来了,上课之余,沏壶清茶,摊开书卷,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底蕴中文系杂志
中文系何为?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倍er高级
读中文系的人
杂志介绍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黄振东作品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