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趋同问题

2014-05-30刘慧明

2014年47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互联网

刘慧明

摘要:价值趋同问题早已有之,但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越发强烈和尤为突出,本文章从满足需要论的价值哲学重要理论出发,阐释了认同、价值认同、价值趋同,最后联系到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的人的需求的满足背后的价值趋同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价值趋同;满足需要;价值认同

满足需要论是价值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詹姆士提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①他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文德尔班则提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②马克思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即本性”强调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③因而我们需要根据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马克思所说的需要,是和人类的生存紧密联系的本质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特有并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既不在人自身之外,也不仅仅在人的头脑之中。因而,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肯定人的需要就是肯定人的本性,进而肯定了人本身。

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文化相同或相近的对象,这些因素也就影响着人们客体的评价,认同与否的判断其实质上就是价值判断。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規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

近期在成都发生的那起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一事,起初在网络上开始传播时,网友们纷纷同情女司机,认为男司机男司机张某将女司机逼停后实施殴打实在丧心病狂,应该受到严厉惩罚。然而当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所记录的详细视频被公开,原来被打女司机有故意别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舆论立马又转向了男司机,认为这位女司机是自找的。在这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了,网友们的价值判断一直为舆论宣传所引导。社交平台现在越来越成为引导大众价值取向的重要环境,在一个事件报道中,大众看到了事情的经过,而且是经过媒体加工过的事情的经过,作为浏览必不可少要看看评论,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评论被通过点赞的方式推送到了最前端,更容易被大众看到。大多数人对被点赞最多的评论是赞同的,即便不表示赞同,也会由于自身的不够自信而被其说服。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群体成员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同化。

价值认同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导致价值趋同。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价值趋同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相互之间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由于任何交往活动都是有目的进行的,为了达到交往目的,交往主体必须通过对交往手段、交往对象、时空条件等因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使交往活动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然后又因为人们尽管有着各自的目的,但由于他们并非希望自身的活动无规律性而导致他人对自身活动的不可预见性,人们通常愿意使自己的活动在正常的社会秩序范围内进行,这种正常的秩序范围也就构成了价值趋同存在的必然性。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这种社交需要也即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价值并不是主体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中,每个人互为他人活动的客体。这种主客体之间相互的交往关系产生了价值,个体的自身价值也得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发生,因而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根本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网上晒自己的生活,好事情要要炫耀般地给自己社交圈的朋友,囧事情也要分享给朋友们乐一乐,而坏事情发给朋友们则是可以得到慰藉。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价值在交往中得到实现。最近流行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做生意、卖商品,比如说微商、微店。这类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宣传推广的平台不仅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社会大众受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影响最终导致的结果。原始的社交需求已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网络社交已经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渗入了物质利益。思想的趋同最终在物质上实现趋同,之前的意见领袖现在变成了卖家,你喜欢他的观点和思想,你就可以购买他所经营的商品,你使用了他的商品,可能就改变了你自身的生活方式,而你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你的思想和见识……如此循环,价值的趋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吉登斯看来,“在现代性的许多方面业已全球化了形势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选择完全置身于包含在现代制度中的抽象体系之外”。这种价值的趋同是社会连续发展中的历史的产物,它不仅指涉一个社会在时间上的某种连续性,同时也是该社会在反思活动中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现在流行一个词叫“社群”,有着相同或相近理念、思想、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组合成的共同体,他们在同一个事情上保持一致,并且具有排外性。相同的需求导致了相同的价值观念,相同的价值观念又维系着他们相同的需求。

从前的互联网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是可谓鱼龙混杂,用户被各种各样的需求提供者干扰,以至于不知道如何选择,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需要的是什么。再看看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商品与服务的提供,比如投资,打开一个理财软件,你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系统就会计算出你的投资风格,给你推荐适合于你的理财产品,既有利于规避风险,又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利益最大化。初始用户是这样,当用户在服务提供商处有了消费记录,事情又变得更加人性了,大数据、云计算可以根据用户以往的消费经历或者是同类用户的消费经历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商品或服务。互联网时代强调免费,产品免费、服务免费,企业靠广告盈利,而大部分广告对用户来讲是无用的,给非目标用户人群播放不合时宜的广告必然使得效果大打折扣。而互联网+时代则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实现产品与服务的预先提供。比如在网上刚订购完一张机票,网站立马提示用户是否需要享受某某专车的一元钱首次接送机服务。

看似这一切是多么美好,每个人的需求被提前预知,为需求满足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然而,你却被控制了,不是你选择了这个商品和服务,而是这个商品和服务选择了你。不是你的需求被实现了,而是他们一开始就一直在等着你。你喜欢什么,类似的就会扑面而来,你的朋友喜欢什么,也会在你这里得到强化。价值在这里趋同到了每个人都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整个社群成为了“单向度”的群体,生活不是生活,而是设定好的程序。当你试图挣扎,发现,这挣扎也是被预先设定的。(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詹姆士:《信仰的意志》,转引自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② 文德尔班:《哲学概论》,转引自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续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3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J].中国社会科学,1990(3):3-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吉登斯,禾,心理学.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6]李德顺.价值论研究的几个疑点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互联网
广告图景中的愿景塑造与趋大众化的价值认同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