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力量只能从鲜活的人格中产生

2014-05-30要海兰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德人格教育

要海兰

伴随着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变革,教师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即;如何使学生能自立,自强,自信;如何能使学生避免早恋;如何使学生能够对别人宽容、和气、豁达----正如人们所说:将来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核云的盖顶,而在于人类灵魂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所以,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人格心灵的启迪者,启迪学生的金钥匙莫过于教师的闪光的人格魅力.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认为,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要靠人格来培养,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師要不断审视自己,凸现自己的魅力,因为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教师的魅力可以撩拨学生燃烧的火把,魅力四射、熊熊燃烧。因此,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人格魅力。其道德风范应上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倾一腔热血为中华哺育英才,尽一生精力为民族培养栋梁。其身正为典范,为人师表。应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尽管教师物质生活可能贫困,但其精神生活必须很丰富。接人待物,应出以公心,冰清玉洁,胸无尘滓;对权贵子弟不偏爱,对贫寒学生更关心;对优等生不溺爱,对后进生多亲近,事事时时处处从不把师生关系庸俗化。应心胸豁达,荣辱不惊,不为“荣”而蝇营狗苟,不因“辱”而低三下四,永远挺直身子做人,是伟岸大丈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将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育的力量,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离开教师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将成一句空话。那么怎样做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呢?

一、热爱、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二.关爱、尊重每个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三.为人师表彰显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丰富的知识、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激励的力量来自适宜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而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应时时注重自身修养,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树立起无声的典范。因此,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四.教好书把握好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对于知识渊博,历来是人们衡量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尺度。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们或许可以原谅和理解老师的严厉甚至死板,但无论如何不会原谅和理解老师的才学疏浅或不学无术。一个缺乏真才实学的教师,即使他性情温和忠厚,也难以形成健全的、具有权威效应的人格力量。因为人格力量的形成,必须也只能以教师的德才兼备为前提。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亲其师,信其道”,但当你的“道”不够“精”、不够“深”的时候,学生势必会对你产生怀疑,势必会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观念,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课改实践,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当然,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头脑要清醒地知道,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像那些胸无点墨,混迹社会、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是永无立足之地的。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德、行方面的内涵也要丰富的多。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教好书这是师德的关键

五.育好人达到高境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真挚的爱心,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效应,用自己健全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其健康发展。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他有感染力、辐射力,有着独特的教育效应,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猜你喜欢

师德人格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