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论的初中语文“课堂朗读”训练
2014-05-30刘德书
刘德书
【摘要】大众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普通话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课堂上,教师们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注重发音标准、感情表达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能力仍然不够重视。本文将会根据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淺析课堂朗读”训练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们朗读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朗读;训练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们要能够关注学生们的各项方面的培养。其中学生的朗读环节是教师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对学生们的朗读加以指导性的建议,才能培养学生们普通话交流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的摸索,对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课文朗读有了自己的认识。找到切入点,找到学生的特长,使其特色地发展。同时,教师也是一种有其风格教育资源,通过幽默的谈吐、丰富的教育背景,广博的知识底蕴,温暖的人文关怀、特别的人生感悟经历,都是学生收益终生的精神食粮。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现状
1.1重讲解轻朗读
初中的语文课堂较之小学,也许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1.2默读速读代朗读
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八年级、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为在课堂上节省时间,习惯于采用让学生们默读速读课文的形式。默读速读代替了朗读,成为课堂上阅读文本的主流阅读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朗读得不到训练,朗读能力会越来越差。也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1.3“固定声腔”读文章
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唐江澎语),而不是一味地卖弄声音和所谓的技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消除这种朗读的“固定声腔”,只有经过了“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领略了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有时是难以言传的美,进而融入自己的体验后,朗读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1.4教师范读缺失
当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范读愈来愈少见了。许多教师,或以自己的普通话不够规范为理由,或以自己的声音不够完美为借口,动辄就是“请听录音”,或指派读得不错的学生范读。
想当年寿镜吾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在学生们面前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情形,给学生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时代的于漪在学习李后主的《浪淘沙》和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也曾对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诵佩服得五体投地;老舍早年听一位老先生范读了几十行《伊利亚特》后,才真正爱上了荷马史诗。有人说,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标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不无道理。教师范读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达成共鸣,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对语文的浓浓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要融入社会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发音阶段,识字之后就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实现情景教学。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课文一般较为短小,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通常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朗读同样如此,要能够将生活中的感情运用到朗读中,学生们课堂朗读中把握感情非常重要。例如,学生们对《再见了,亲人》课堂朗读时,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简单的叙述整篇文章的情况,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感情脉络。学生们开始可能没有办法对此完全接受,但是教师们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回忆自己和亲人离别的场景。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课文理解,能够良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被完全的带动出来,逐渐融入课文的朗读中。学生们只有当自己的感情被激发出时,才会增加对朗读的热情,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初中阶段,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教师们在此时正好能够加以引导,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朗读能力。
三、课堂朗读方式的调整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主体。但是现在,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们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进行辅助。同时能够提高学生们对课堂朗读的兴趣,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综合调动学生们的思想情感。
语文这门学科,是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加他们的感情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去感知学生们的情感,帮助他们解决身边中出现的难题。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朗读总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们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技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进而引发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一定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对话。教师们进行朗读之后,学生们也跟着朗读,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验课文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进行评论,找出对方的不足,扬长补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作者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即使是初中生,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也是比较强烈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经常组织学生们之间的比赛。通过互相纠错,来积极的引导学生的上进心。《草原》这一课时,对草原的整体场景进行叙述,然后进行朗读比赛。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情感的表达也能发挥到极致。教学的朗读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主导地位就能进一步的加强,情感的交流也将会更加流畅。
四、课堂朗读中角色扮演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看来,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应按照《标准》的“建议”,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朗读评价标准,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学生的朗讀,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试金石。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最为常见的教学环节是聆听学生们的课文朗读。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将学生朗读中的不足指出,让他们能够进行改正,最大限度的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是很强的,他们基本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朗读的“模式”。教师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学生们就能够对具体的过程形成一个认知。学生们总是有爱玩的天性,所以教师的组织能力一定要强,才能组织好这次活动。《军神》这一课,首先要求学生对刘伯承将军和沃克医生性格进行分析,对比他们性格中的不同之处,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对话内容,然后通过来分角训练,了解到课文更深层次的含义。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学习条件不成熟。所以,语文课堂在最初的教学模式中,不能将强硬的让学生学习他们不能接受的事物,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接受所学习的内容。从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朗读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唯有朗读,学生与美文之间才能产生交流和沟通,才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应该是越来越近,而非越来越远,应该是让阅读更加有生命力。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下,引导学生提升他们语文课堂的朗读热情,就能够在将来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益明.谈如何创设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J].成才之路.2009年13期
[2]李奉军.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成才之路.2009年33期
[3]梁华才.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积极性[J].成才之路.2010年16期
[4]王荣成,胡清善.陶行知与我国近代学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