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2014-05-30黄丽莎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作用艺术教学

黄丽莎

【摘要】教师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运用,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眼神,表情等运用适当,不但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学非语言艺术的研究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非语言;艺术;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较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艺术。

教学这门艺术不仅体现在教学语言中,也反应在教师的表情和教姿、教态上。

本文旨在探讨非语言艺术及运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们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樂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除了运用正规的语言渠道外,体态语言的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它通过一定的手势、姿态、动作甚至眼神等各种身体态势不断发出信息,传授知识并不断完成自己对“为人师表”这一形象的塑造。

非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的变化和举止等手段进行传情达意的行为。非语言艺术主要包括:眼神的运用、表情的运用和举止的要求。

一、眼神的运用

眼神是在交际中通过视线接触所传递的信息,也称“目光”。眼睛素来被誉称“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目光语较之其他体态语,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曾形象地说:“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这可谓道出了个中之精要。讲课,既要学生听,又要

学生看。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说话,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授课中,教师总是会运用自己的眼睛,去帮助传授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眼神作为教师内心情感的流露,常常灵活多样,但讲课中最一般、最常用的眼神主要有两种,即环视和注视。

(1)环视

即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

环视目光应保持明亮有神、热情友善、充满智慧和自信。

环视应用的时机:

一是讲课之前。号声刚过,教室里还未完全安静下来,这时使用环视,能引起学生注意,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始讲课做好准备。

二是提问之后。课堂提问后,如暂时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做环视状,以起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环视可调控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采用环视眼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一定的路线,目光不能杂乱无章,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要顺时

针或逆时针渐渐地扫视。

二是要照顾到教室的各个方位,速度适当放慢,也可在个别学生身上做短暂滞留。

三是不能过于频繁,环视后应马上恢复视线。

(2)注视

即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

运用注视眼神时:面部表情应自然、既不要板着面孔,也不能嘻皮笑脸,更不能使用:盯视、逼视、瞪视、怒视、呆视、漠视、仰视的眼神。

讲课中,要用眼神准确地表情达意,其基本要点是:眼睛有神兼自信、目光平视后几行、兼顾其他不游移、保持对流不可忘。

二、表情的运用

表情,是指面部的神情和状态。表情作为向学生传达教师思想感情的“桥梁”,或“镜子”,不应该是麻木不仁、单调呆板、缺乏变化的。

教师上课如果缺乏面部表情,传递信息的效率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失真”。

教学中对表情运用的基本要求是:

一要真实自然;二要不失教态;三要和颜悦色。

坦诚自然很重要;变化无常克服掉;喜怒哀乐不可取;和颜悦色形象好。

3.举止的要求

举止,是指教师上课时的各种举动、姿态和风度。主要包括:身体姿态,头部运用,手势运用。

(1)身体姿态的要求

身体姿态:主要体现在“站”和“走”这两种形式上。

站姿:站立平稳,举止大方,自然得体。切忌:畏畏缩缩、作态拘谨、大大咧咧;或,含胸驼背、收肩缩颈、左摇右晃、站立不稳,呆板僵硬,一动不动。

走动: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身体姿态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讲课时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当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

怎样走动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步态稳健,姿态自然大方。

次数不宜多,不能一节课不停地走;

速度要控制,不能突然地运动或停止;

脚步尽量轻,讲台上不宜发出“咚咚咚”的脚步声;

范围需适中,时间要适当。

(2)头部运用要求

角度同学生成基本平行、略往下垂的状态,忌歪头、左右晃动。

(3)手势的运用要求

手势,即手部的姿势和状态,它具有描摹事物、传递心声、披露情感的特殊功能。

手势的活动空间可分为三个活动区域

肩部以上称为上区。上区的手势多表示有气势的、鼓舞人心的内容和感情。

肩部到腹部为中区。中区的手势多用于一般性的叙述事物和说明事理,是用得最多的一个区域,它表示平静的、稳重的、开阔的心理情境。

腰部以下称为下区。下区的手势多表示憎恶、不悦、排斥、否定等内容和情感,这一区域的手势用得较少一些。

手势的运用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为达到了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手势的运用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适合:即说的意思要与手势所表达的意义适合,手势的多少数量要合适。

第二要简炼:就是每做一个手势,力求简单、精炼、清楚、明了,做得干净利落。

第三要自然:手势要做得舒展大方,切忌矫揉造作。手势要富于变化,不能从头到尾始终是一种手势、一个动作。

第四要协调:教学中的手势要和声音、姿态、表情、形体动作等协调配合。

总之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非语言艺术,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们每个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反复锤炼,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体态语,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为教学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作用艺术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