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君子教育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2014-05-30蔡欢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启示孔子

蔡欢

【摘要】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君子教育。君子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方式上,注重集体培养,遵循进仕原则,主张内省。孔子君子教育的内容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巨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教育;启示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先使用,《尚书》、《诗经》等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早期文献中已经开始使用“君子”这一概念。孔子借用了这一称号,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是孔子定下的作为君子的标准,也是孔子对“君子”的“仁”、“智”、“勇”的人格特征最生动、形象、全面的表述,即通过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既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又有着美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孔子君子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君子教育把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位,“君子”是儒家学派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君子的道德标准是将以“礼”为内容的道德规范与以“仁”为内容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论语》中提到,孔子办学有四教,即“文、行、忠、信”。“文”指“知识教育”或“文化教育”;“行、忠、信”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君子的道德教育与“仁”密不可分,是将“仁”作为核心的。君子的根本品德就是“仁”,因此,应该重视对君子的“仁”教育。“仁”包含“爱人、孝、悌、忠”等品质,但这类品质都只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不能反映出“仁”的全体。所以说,“仁”必须是多种美德的集合。即“仁”是美德的概括和各种美德的总称。同时,孔子也非常重视“礼”的教育。在服饰容貌、接人待物、对己对人等方面都严格要求弟子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与君子风范。总之,仁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内在美,而礼则是作为一种外在美,人们只有把仁的内容通过礼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培养出拥有礼仪周到和道德高尚的君子。

(二) 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君子教育不仅主张培养人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同时还主张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就展现出对人多方面的要求与培养。针对六艺的内容孔子编纂了相应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相当于文学课,《书》与政治课类似,《礼》描述的是道德伦理课讲述的内容,《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类似于哲学课,《春秋》类似与历史课。可以看出君子教育的内容广博丰富,教学全面。孔子将前人的君子内涵加以深化,创造出儒家特有的君子教育,他强调“君子不器”,因此君子不仅要在德、智、体方面出众,更要成为一个为国家朝廷尽忠效力,为百姓社稷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才。

二、孔子君子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 重视集体培养

孔子重视集体教育。首先,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大力主张兴办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方式。他广招学生,弟子来自不同国度与阶层,这不仅打破了国界,也打破了政治地位的贵贱,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孔子在私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以“六艺”为内容,所采用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承认学生本身存在的个别差异,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这种方式改变不了其致力于将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培养成拥有统一或一致价值观的人。同时君子教育强调集体秩序对于个体的意义,主张君子要“群而不党”,即君子应融于群众之中,要求个体要服从和服务与集体,而不是结党营私。这都体现出了君子教育的集体性取向,即为了社会于群体的利益,应多关心群体素质与人类素质,而不是只关心个人素质,要注重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遵循进仕原则

孔子君子教育中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即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闲暇就应去做官。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中,为学离不开从政,学和仕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孔子希望接受过教育的“君子”从政,更好地为集体、社会、国家服务,更好地向全社会宣传“仁”,并在这一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身。同时君子教育受“学在官府”的影响,即官府建立学校,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合二为一,官学中的老师都由朝廷任命,在官府中办学,统治者的政治化人格被当作社会楷模。无论在官学里,还是在私学中,学子们皆以进仕为求学最高目标。由此可见,君子教育侧重于进仕教育,致力于培养与国家兴亡盛衰息息相关的贤能君子。

(三)主张“内省”

孔子君子教育中的“礼仪”是通过“克己内省”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宁静。“克己”即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君子应该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范。“内省”是在处理客观的“道”(行为准则与规范)与主观的“德”(情感与信念)的关系时,君子要重视积极展开主观的思想活动,自觉进行思想监督,不受外来的强加限制。在君子教育中,“克己”这一方法需要被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而“内省”也同样是是日常提高自身的必用方法。“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的君子教育重视的是内心的完满与培养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即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将知识、美德、礼仪内化于心中。

三、君子教育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坚毅品格

君子教育对道德的重视,在如今也值得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中,不少人的道德观念日益淡薄,过度崇尚金钱,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将道德放在崇高地位。

君子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远大的志向。儒家要求培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这样的坚强品格。如今,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传统的溺爱试家庭教育使许多孩子不能承受艰难困苦。因此,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意志磨砺,以培养新一代公民应有的坚强品格。

(二)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新时期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育上我们必须提倡和谐教育,即为实现素质教育这一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实施和谐教育的目的是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出创造性处理,使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教育力量与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总之,儒家传统的君子教育依然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品味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林润之.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刘秉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学术交流.2003年6月第6期

[3]李泽厚.论语今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版

[4]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M].齐鲁书社.2001年版

[5]徐柏青.“君子”——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J].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6]于民雄.孔子的君子人格[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7]Yu Li & Lianyong Xiong.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Belief[J].Asian Social Science;Vol.9,No.3;2013

猜你喜欢

启示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