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
2014-05-30宋志欣潘春阳
宋志欣 潘春阳
摘要:本文探索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对提升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积极作用。金融发展既能够通过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存款利率来提升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也能够通过改善资本市场效率、扩大就业来促进城镇居民财产积累,进而提升其财产性收入。利用中国199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本文利用法治水平作为工具变量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总之,促进金融发展、放松金融抑制对于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 工具变量
一、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分析
(一)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政策的频频出台,我国正加快迈进金融业改革的步伐,金融发展取得了持续的进步。但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面临着金融体制和发展模式的一些结构性失衡问题:
第一、融资主体结构性失衡。我国民间资本占比很低,导致了银行业外部竞争压力和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中小企业遭受着严重的融资约束,而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部门具有更强的信贷资金获得能力。第二,融资方式结构性失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大区别在于,我国融资结构仍是以人民币贷款以及外币、委托、信托贷款等其他间接融资为主,以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与企业债券融资构成的直接融资为辅。第三,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结构性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发展虽快,但投资领域狭窄,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要形式,获得微薄的利息收入。近期民间投资“爆炒”相关商品价格,以及地下钱庄与非法集资猖獗现象,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泡沫化风险。
中国金融体制与发展模式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实际上是“金融抑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就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根据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利率的严格管制,对外汇市场的管制以及金融工具单调的现实等。上述金融抑制的体现,一方面导致了资金向国有企业等体制内部门倾斜造成融资主体结构性失衡,低廉的实际利率水平使得直接融资成本提高;同时,这种制度安排还维持了居民存款的低收益率以及国有银行体系的垄断地位。总之,中国的金融抑制形成了“以金融垄断和利率扭曲为工具、以满足体制内部门资金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是当前金融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放松金融抑制提升財产性收入的经济机制
我们认为,放松金融抑制以提升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经济机制:
第一,放松金融抑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存款收益率,进而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由于存款是城镇居民财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形式,利率的市场化将直接有利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反映出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直接效应。
第二,放松金融抑制,改善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流向效率更高、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部门,扩大就业进来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其财产性收入,这反映出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间接效应。
第三,放松金融抑制,促进银行业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促使银行部门开发出种类多、安全性和收益率高、投资门槛低的理财产品以吸引民间资本,从而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使得更多的城镇居民享受到金融发展带来的收益。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下面我们从实证分析角度进一步论证。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对上文的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1,…,30代表省份(不包括西藏及港澳台地区),t=1998,…,2009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UPI表示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消胀后取对数)。 β和γ表示待估系数,u表示难以观测到且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ε表示随机扰动项。FD表示金融发展程度,是本文核心解释变量。根据《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 的设计,这里采用金融业竞争、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三个变量进行刻画。用X表示控制变量,尽量避免估计偏误:第一,城市化水平,利用该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第二,老年人口抚养比,利用该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15-64岁人口(即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第三,开放程度,利用该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得比重(即外贸依存度)进行衡量,分别从城市化、老龄化以及全球化三个视角来控制经济转型和发展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
表 1:基本统计量
数据来源:带标记a的变量引自《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其他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基准模型估计结果
表1给出了城镇居民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1)到(6)给出了分别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得到不同变量设定下方程的回归系数。各模型的在整体上都十分显著。同时,根据Hausman检验,我们选择固定效应对系数进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金融业的竞争”、“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化”三个变量都能够显著提高该地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基本验证了上文的理论推断。
第二,城市化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都对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起促进作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两种效应一起推动了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使城镇居民获得更高水平的财产性收入。
第三,从结果可得出,老龄化程度对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养老金收入较低以及传统的观念对于存在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持回避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缺少针对老年人养老和理财金融产品的事实。
表2: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模型估计结果
(三)内生性问题探索:工具变量估计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事实上,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金融发展”也可能受到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或存在互为因果的可能,即存在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而当前国内的相关文献并未对此内生性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从计量经济学理论上讲,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标准方法是工具变量法,针对本文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认为,法治水平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首先,法治水平影响金融发展已经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认可。Hart(1995)、Shleifer和Vishny(1996)等名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证了法律制度及其执行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的金融发展。国内研究也表明,法治水平越高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且中长期贷款比重越大(邵明波,2010)。皮天雷(2010)亦指出,在不考虑社会资本时,法治水平的提高对地区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仍然利用《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中“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标来衡量中国各地区的法治水平,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地区的法治水平。
表3是利用法治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的第一阶段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法治水平对金融发展的三个指标都存在十分显著地正向作用,再次验证了良好的法治水平促进金融发展这一理论观点。表4给出了工具变量法的第二阶段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使用了法治水平作为工具变量之后,金融发展仍然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之,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金融发展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相互关系。首先,本文从金融抑制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金融发展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索出放松金融抑制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机制:第一,放松金融抑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达到提高存款收益率、进而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直接效应;第二,放松金融抑制,改善资金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可以达到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城镇居民资本积累进而提升财产性收入的间接效应。接着,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但对上述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实证分析,结果是: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着显著的正面效应,进而验证了前述的理论判断。最后,利用法治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估计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放松金融抑制,特别是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提升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促进金融发展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曾为群.分配、金融制度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湖南社会科学,2008;第2期
[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 广东调查总队课题组.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研究.统计研究,2009;第1期
[3]何丽芬,潘慧峰,林向红.中国城乡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二元特征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11;第9期
[4]杨新铭.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兼论金融危机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冲击.经济学动态,2010;第8期
[5]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Hart Oliver,Firms,1995,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Boycko M, Shleifer A, Vishny R W,1996,”A theory of privatization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106)
[8]邵明波.法治、金融發展与银行贷款长期化.世界经济文汇,2010;第2期
[9]皮天雷.社会资本, 法治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财经科学,2010;第1期
【作者简介】
宋志欣(1993-),女,汉族,河北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11级,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201424)
潘春阳(1983-),男,汉族,浙江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 博士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