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区农村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2014-05-30唐宗峰
唐宗峰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培养广西山区农村小学生的责任感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广西 农村 小学生 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124-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具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我校是一所村级小学,地处农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其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密切相关。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受家庭影响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中存在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同时学生的“唯我”中心,过分依赖,也防碍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责任感的培养,从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感教育”、实践责任感教育,更规范地来研究“责任感教育”,赋予“责任感教育”以新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其它学校实施责任感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借鉴。
一、实施意义
1. 通过研究,培养负责任的学生。进一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
2. 通过研究,提高老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
3.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载体、内容,为其它学校、其它地区开展责任感培养教育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
4. 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即通过实施“责任感教育”,使学校常规管理的制度以能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我要求,内化为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觉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引导师生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形成我校的教育特色,实现“让每一位师生做真善美的人,让校园成为真善美的家园”的办学目标。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培养学生责任心问题的研究,经过上网查阅资料和查阅有关报刊资料,发现专门研究资料相对比较少。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赫然作为校训。德国强调个体应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两大任务之一。这些国外的责任教育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国内: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研究“责任感启蒙教育”,通过委托与承诺的形式,强化任务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初步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探索出了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浙江桐乡市崇福镇完全小学建立起“不负责——被动负责——主动负责”责任感的内容框架和“立标、明理、示范、训练、考评”的责任感教育模式。成都市育龙中心校研究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活动与生活让学生感受责任、体会责任、认识责任、担负责任。重庆巴蜀小学建立起“认识、情感、行动”的责任感培养模式。
这些研究注重实践,给予我们很大的启迪。另外浙大附中、上海扬浦高级中学、洋思中学也在责任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他们围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等相关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地区在不同的方法、环节中对责任感教育进行了探讨,各有侧重,但又有局限,虽然强调了加强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研究非常具有紧迫性、必要性,但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责任感培养研究多在中学生、高中生身上进行,并且还有一些未涉及的内容。如:责任感培养最适合农村小学生特点、最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如何通过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责任感培养如何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这些都急需我们潜心研究,不断探索。
三、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自身的本质规律。在目前教育理论界对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的状况下,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发展和丰富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同时为探索责任感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2. 实践价值。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潮流扑面而来。而学校教育在直接触及到人类基础品德的最本质的东西——责任感教育上在不断的缺失,一方面直接表现为对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及各个方面的成长要求和中学生普遍责任缺失、意识淡漠的巨大反差;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泛分数评价、显性功利化,浮躁短视化导致的教师责任感的淡化和偏差,教学行为的责任不分和无奈怂恿和加剧了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弱化;再一方面表现在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不当诱导、甚至失误使现代学生失却了责任感强化的土壤和环境。而促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捷径则是经常对学生有目的地“呼唤责任感”,我们农村小学学校和课堂教育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