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从游戏中开展中学德育活动

2014-05-30陈柳赟

关键词:德育活动游戏

陈柳赟

【摘要】 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低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中学学校的德育工作高效开展更是一大难题,其中德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较为突出。当前中学活动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德育活动都是按照成人的愿意而设计的;德育活动的内容空洞无味;德育活动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滞后不前。产生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缺少了游戏,如果把游戏融入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的世界,让学生自主与自愿参加的活动,那么德育工作就能有效地开展了。

【关键词】 游戏 德育活动 中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85-02

中学的德育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德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大部分学校都重视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其中不乏有:读书会、座谈会、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班会、团会等,但是它的实效性却经常遭到质疑。虽然学校和教师都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但是学生参与其中却心不在焉,倦于应付而体验不到活动的意义。据了解,不少学生都记不起了曾经参加过什么活动。如果德育活动不能再学生脑海里或心灵上留下痕迹,那么德育活动的意义又何在呢?本文尝试分析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当中的活动存在的困惑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现今中学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存在的若干问题

现在,中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往往存在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和目的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的低效性。

其一,在主体方面。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自觉自愿地参加所喜爱的活动时,活动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的德育活动多是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的,是以成年人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因此,学生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其不足之处是以社会价值关代替或压制了个体的价值关,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发展的需要。

其二,在形式方面。德育活动形式存在形式主义和表演性的问题。在德育教育中,学校经常开展常规式的活动,如班会、升旗、卫生等。虽然这些活动可以在于系统化地组织和规范,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持续性与稳定定,但是常常这些都是走形式化,而成了呆板与木讷的表现形式。另外,学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德育活动的开展被当做是一次任务或者是一场表演,短暂的表演后又投入紧张的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学生对不感兴趣的德育活动持以一种表演的心态,表演完后就忘了活动的意义和感受。因此,德育活动的形式化与表演化的弊端,很大程度导致了德育活动的低效性。

其三,在内容方面。中学德育活动往往是有所准备的,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但是这些设计和安排常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又常滞后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另外一方面,是教师与学校的主导与设计的,内容多是在成人的视角下,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而决定的。所以这些德育活动的内容常脱离学生的经验,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在青春期发展的规律的特点和需要。

综上所述,德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德育活动形式的僵硬和表演化,德育活动内容的空洞等是导致德育教育滞后不前,实效低下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动成为一种规训或表演,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苦”多于“乐”。从学生的发展现状看来,要学生乐于游戏活动,自愿自觉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那么开展高效的德育教育将是可以期待的。

二、将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游戏活动的呼声

青少年时期天性好动,东西方却对儿童这一天性持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基本持肯定态度,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指出:“游戏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唤醒并培养他们各种公民的和普遍的品质。”而东方人则不同,尤其在中国。鲁迅在《呐喊》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解放孩子及其父母的呼唤。

(二)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可行性

首先,游戏中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能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品格与完善个性,并且能通过游戏树立一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如,“胡森在其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游戏的教育功能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他认为,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能培养儿童……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自居作用与感情移入,勤奋、自我牺牲和勇敢等能力和品性……我们在童年时期玩过的那种有组织的游戏能帮助我们进行遵守公众规则的精神实践与体验。我们从中学会了等待机会、变换角度、经历等级制度和与别人合作,我们经历了胜利与失败、冲突与和解。”

其二,游戏与德育活动具有实践与体验的统一性。游戏与德育活动都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中,游戏者主动组织或参与游戏,通过假设生活中的某些情节与场景,能动地、创造性地体验生活。与此相似的德育活动也强调实践性与体验性。游戏,恰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与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第三,游戏精神与德育活动的实质具有统一性。从游戏角度而言,游戏是游戏者在本真状态下的一种活动,游戏者不追求功利的目的,而追求在游戏过程中的释放和体验,享受游戏过程。“教育的领域就是自由的领域。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自由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自由。”德育之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在于主体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对于学生品行的培养,如果想通过灌输与强制,就达到理想效果是不可能的。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重要目标之一,德育活动便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以活动主体积极自由的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能力。因此,自由是游戏与道德教育的共同追求是一致的,也是德育活动的目标与指向,这是正是游戏精神与德育活动的实质之共通点。

正是因为游戏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游戏与德育活动都是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实质精神都是自由精神,所以通过游戏改进德育活动是十分可行的。

(三)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与权利,然而德育活动常常忽略了游戏的德育意义,忽视了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是在游戏活动中成长,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儿童的成长,游戏越来越被忽视。在中国的校园里,由于升学的压力,游戏成为与学习相对立的存在,只是学生学习之后偶尔、短暂的放松,它甚至被视为是影响正常学习的因素而遭到否定。如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提及到,“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他弟弟“玩”的天性看来是“不务正业”“笑柄”“可鄙”的。所以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天性受到压抑,游戏权利未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游戏不仅是儿童,也是学生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活动形式,它应该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并保证儿童权利的实现,恰好相反,当前德育活动常忽视了学生的游戏天性与权利,较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组织与开展,而且,学生也较少在德育活动中感受到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的自由与放松。第二,游戏所具有的特性与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缺的。从前文所列举的德育活动的无论从主体,还是形式、内容等方面可以看出德育活动缺乏游戏精神。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游戏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与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将游戏精神注入德育活动中,以弥补当前德育活动的不足。而游戏活动与德育活动共同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以及指向人的生命自由等特点,成为游戏精神能注入德育活动的前提,也为此提供了可能。

三、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措施

(一)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

道德的教育不是单靠个体的培养,而是培养品德良好公民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那么小组合作的游戏就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创设合乎青少年心身发展规律的游戏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渐让学生进入并自觉投入角色中。在创设游戏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的游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为主体和教师作为辅导的原则进行设计。游戏类型可以是趣味问答、趣味运动、小品、唱歌、跳舞、短剧、电影欣赏、辩论会、阅读会等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当中可以模仿任何一个角色,可以各尽其才,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自由发挥,并从游戏中去体验和实践,从而个人可以提高自身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游戏大范围地影响的其他同学,以达到提高整体的道德修养。如:“折飞机游戏”,学生喜欢折飞机来玩耍,那么可以通过在飞机上写上一些真心话,或者问题。每个同学飞机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问题把飞机跑向天空,接到飞机的同学要回答问题,可以找搭档来帮助回答问题。在游戏中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的精神。另一方面,游戏可以使德育的氛围更民族、轻松,他们将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共享、合理竞争,构成竞争又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

(二)将游戏从活动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

在中学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单调无味,他们的激情往往无处可用,他们也十分向往社会生活,风靡一时“大富翁”游戏就十分有借鉴的意义了。这种模仿现实社会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以虚拟的情景去实践并体验将来的生活。如:开展像“56号教室”一样的经济管理制度。其中每个同学都要申请一份工作,有管理员、办公室人员、警察、银行职员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上班,他们都可以领“薪水”,以工作的好坏来评价“薪水”的高低,“薪水”又可以用来换一些奖品和一些奖励。可以用虚拟的游戏来模仿现实生活,为将来能很好地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游戏——德育活动的评估

将游戏深入到德育活动中的,毫无疑问是具有实效性,但是在任何事物都具有发展的曲折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与改进,以达到越来越好的效果。德育游戏活动的评估也是要按照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的特性、学生开展的情况调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各种因素来进行设定的,最终再进行改进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趣味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设融游戏于德育活动是对中学生道德精神培养、德育教育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过程探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3).

[2]徐颖,谢晓昱.教育游戏:德育创新的新路径[J].德育·心理2011.

[3](美)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著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M].于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9月.

[4]杨启华.追求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5]曾琦.学会合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

[6](美)艾丽斯·乌德瓦里,宝拉·克卢兹著快乐教学·如何让学生积极与你互动[M].李珂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12年7月.

[7](美)雷夫·艾斯奎斯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2010年5月.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游戏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
游戏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爱国从小事做起
爆笑游戏
多样性班级德育活动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