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那么一丁点的林超贤
2014-05-30马庆云
马庆云
导演林超贤出师于陈嘉上,二十年来,基本保持每年一部的作品速度,好似逢年必考的期末测试。从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开始,林超贤也基本上保持了每年必到的纪录,《线人》(第30届)、《逆战》(第32届)、《激战》(第33届),每年都是最佳导演提名,但每年也都是空手而归。出道二十多年的林超贤,在香港电影圈的地位举足轻重,尤以警匪题材最为擅长,然而,三次候选而三不中,林超贤到底差了哪一点?
无论是《线人》、《逆战》还是《激战》,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点,第一,武戏冲突激烈生猛,第二,文戏多塑造问题家庭子弟矛盾多。单从武戏来论,林超贤作品在《逆战》中已经达到中国电影至今为止热火力对决技术的制高点,年前的《扫毒》、《风暴》不过刚刚望其项背罢了。然而,他的电影,总是在文戏拿捏上差了那么一点点。《线人》是比惨,《逆战》是问题家庭青年多暴力,终归都是太过火,且文戏缓慢的叙事节奏伤害了武戏部分的精彩激烈,文武过分割裂。
到《激战》中,林超贤开始注意文戏如何为武戏服务的问题,剧中人物的各色生活矛盾,都在为一场接着一场的拳战继续而架设。文戏塑造人物性格,武戏展现电影刚猛。在《激战》中,林超贤已经可以娴熟地塑造“张家辉”等人物形象,并注意了文戏叙事节奏对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的影响问题。因此,张家辉凭借《激战》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林超贤依旧是最佳导演提名,依旧是金像奖的陪练。在这种态势下,林超贤华丽转身,试图依靠《魔警》,抹平差的那最后一丁点儿。该部电影,与林以往作品最大不同在于,《魔警》中不再是曾经套路上的文戏为武戏服务,而转变为,警匪激烈的战斗场面,不过是为塑造疯魔的“吴彦祖”警察形象服务。导演已经有意识地从拍摄震撼的火力交锋场面转变为刻画深邃的人物性格上来。
《魔警》为影迷展现了一个警察在面对匪徒时的疯魔状态,和他之所以如此的童年因由问题。该部电影中的武戏冲突及其拍摄场面,不及《逆战》,但对电影主角人物性格的拿捏上,准确有力。林超贤正是要塑造一个童年经历父亲被火烧死与自己报仇纵火的香港警察形象。在这个人物背景下,《魔警》中的全部武戏冲突都可以找到感情依托,不再像以往作品一样,为武戏而武戏。
当然,从电影编剧角度讲,《魔警》让“张家辉”这一反派角色过早死亡,犯了《让子弹飞》中“葛优”半场离席的弊病,对剧情结构的完整性产生一定量的冲击,属于放线合理,但收线无力。不过,该片结局部分,让“张家辉”幻影再次出现,对话“吴彦祖”,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弥补形式。
借此,我们不妨要问,全然已经武戏为文戏服务、重在塑造“魔警”性格的该部电影,是否离“优秀”還有“一丁点”的差距呢?答案是肯定的。《魔警》中的人物性格虽然在剧情中是讲得通的,但人物缺少属于他自身的时代与地域,性格手捏痕迹略重,依旧弊病不少。
“时代”与“地域”两个词尤为重要。比如《夺命金》的时代与地域,则是金融危机时期的香港。《神探亨特张》的时代与地域,则是当下的北京城市。《魔警》恰好缺少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模糊了时代与地域,便会让影片中的任何文戏都沦为无根之水。林超贤导演在作品中,对香港当下味道的把握,还欠火候,虽然影迷可以看到导演有意对香港风貌与过往历史进行关照,但总还是有那么点地方,雕琢的痕迹太过粗糙。
历经二十年的从业历练,林超贤在电影的剧情结构与节奏把控上,已经接近圆润,最近两部电影(《激战》和《魔警》)也开始注意文戏的分量问题,尤以后者《魔警》武戏为文戏服务的转变,最为抢眼。按着这种态势走下去,如果林超贤能在香港的本土味道上多下功夫的话,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于金像奖上,有所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