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大众化培育路径,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2014-05-30汪立嘉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5期

汪立嘉

摘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工作,抓好这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通常需要经过“知”“信”“行”三个步骤,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可从教育熏陶、示范带动、实践养成的路径进行推动。

关键词:教育熏陶;示范带动;实践养成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可从教育、示范、实践的路径进行推动。其中教育熏陶从“知”进行引导,有利于保证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带动是从“信”进行引导,让群众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有榜样;实践养成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普及化。

一、用好“三类载体”,强化教育熏陶

“大众化”的本质在于宣传教育群众、引导提高群众。只有得到民众的认同才会发生作用,才能从一种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否则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强化教育熏陶是提高民眾认同的一条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1.用文化产品熏陶

文化产品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载体,能够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要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用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防止简单地喊口号、贴标签。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大众时时受感染,处处受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在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方式日趋多样,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纷繁,要把握特点,加强研究,使之既大众通俗、多姿多彩,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对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对亵渎经典、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现象予以抵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文化生态。

2.用新闻媒体宣扬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要营造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要充分认识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其认清肩负的责任,着力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舆论强势。不仅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而且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所有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以至各类广告也都要符合和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传统主流媒体之外,“微媒体”(Vmeti Media)正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例如,以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传播平台为首的新媒介就是其典型代表。它具有流动性好、集约性高、即时性快、互动性佳、扎堆性强等特点。宣扬主流价值观必须充分重视各类媒介的传播作用,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扩大宣传教育的时空范围、提高宣传引导的时效性、丰富传播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强化信息传递交流的互动性,并及时消除负面效果。

3.用教育基地宣教

基地宣教一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经验总结。要坚持以点带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过教育基地向社会辐射出来。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建设,能更有效、更全面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来自实践、贴近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是其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注重基地建设,将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其中,高校和网络将是新时期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基地,也将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重要基地,也是对社会具有强大理论辐射力的教育场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因此,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意义重大。而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在多元文化冲击和渗透下,抢占网络的思想阵地也更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宣教作用。

二、瞄准“三个群体”,强化示范带动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示范带动,区分层次、突出重点。

1.监督党员干部当好“领头雁”

“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要做讲道德的模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领导干部站在台上讲得再好,自己不带头贯彻执行,群众就不会信服追随。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内在主观世界改造,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加强价值观修养,自觉端正价值取向,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表率,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2.教育青年学生当好“后备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年学生,注重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发挥青年党、团员的模范作用和少年先锋队的先锋作用,鼓励组建少年“雷锋班”,争当社会志愿者,让崇尚学习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蔚然成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小学教育抓起,再到中学到大学,形成连贯的前后承续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备军”。

3.鼓励社会名流当好“宣传员”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被统称为“名人效应”,这种效应会引发大量普通人的关注和学习。社会名流素来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影响很大。如今,他们介入网络传媒,聚合网络民意,参与公共议题,在社会语境中圈出一方磁力强大的“意见场”。“名人意见场”对于民意表达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名人优势,鼓励社会名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引领人们向身边的模范人物学习,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实在、可信可行。

三、坚持“三个融入”强化实践养成

广大群众躬身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中获得展开和强化。要注重结合渗透,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实践。

1.融入日常生活

一种社会意识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观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实上下工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增强人们的认同感。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2.融入公益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建设,贵在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公益活动,是把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有效载体,应当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使广大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如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知识传播活动、社会援助活动、文化慈善活动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理解熟悉的语言去解答就业、医疗、住房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去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成长,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理念。有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群众基础。

3.融入规章制度

没有制度保障,往往缺乏规范机制,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并保持规范、持久、经常,必须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规章制度之中。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把倡导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分内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一要建立学习教育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在群众心中扎下根子。二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人民群众的道德标尺。三要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广大群众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融入结合,人们将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与发展出保证制度良性运行的合理的行为方式,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

[2]胡建.公民政治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6).

[3]王宏明,王晓雪.“微媒体”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3).

[4]牛以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党史文苑,2009(6).

[5]林德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教育[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2).

[6]石雪,习蓉晖,刘成波.社会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2010(12).

[7]蒋乾麟,程建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J].求是,2011(5).

[8]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