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
2014-05-30李玉梅
李玉梅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吸氧;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42-02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变。气道阻塞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是本病特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22列,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病情均好转,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22列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16列,女6列;年龄42-75岁,平均(62.5±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经过治疗和有效护理,20列患者病情均好转,顺利出院。2列患者为重症哮喘,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2 护 理
2.1 心里护理 树立信心,了解哮喘,控制哮喘是哮喘护理的重要内容。慢性哮喘患者久治不愈,病程长,加上生活、经济等问题,往往情绪低落,表现为焦虑、恐惧、烦躁等,甚至产生抑郁等严重的心里障碍。因此,患者住院后医护人员要同情和爱护患者,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情况,知道哮喘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喘,怎样控制发作,哮喘能否根治。通过教育让病人了解哮喘虽不能根治但通过适当,长期的治疗是可以控制的。交谈时注意态度温和、语言轻柔,以取得患者的性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参与控制哮喘。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里变化,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 氧疗护理 哮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所以应给予吸氧。采用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为1-3L/min,采用面罩吸氧时氧流量为3-6L/min。患者吸入的氧气应该温暖、湿润,以避免干燥、寒冷气流的刺激气道而导致的气道痉挛。在吸氧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气和深度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患者血气和血氧饱和度情况,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缺氧改善情况。
2.3 病室环境 病房应干净整洁,安静采光好,通风好。为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每天应通风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病房应具备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20-22oC,湿度应保持在50%-70%。病房内不铺地毯,不放花草。定期对病房消毒,消毒时避免使用刺激气味强的消毒液。
2.4 气雾剂的使用 吸入疗法由于有剂量小,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最佳的给药途径。气雾剂的给药时间和给药计量十分关键,医护人员一定要让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患者用药时先缓慢呼气至最大量,然后深吸气至最大量,屏气10秒,使较小的雾粒在更远的外周气道沉降,然后在缓慢呼气。间隔一定时间(3-5分钟),是为了吸入的药物扩张狭窄的气道后,再传吸入的药物更容易到达远端受累的支气管。感觉舒服后再次吸药。每次深吸药后一定要憋气,直到不能坚持才呼气,这样才能保证吸入充分。每次用药完毕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拭药瓶喷口,并让患者用清水及时漱口,以避免喷药后口腔霉菌感染。
2.5 饮食护理 饮食不当可诱发或加重成年患者和儿童的哮喘,因此,应叮嘱患者饮食方面注意清淡、易消化并提供足够热量,同时应避免进食冷、硬和油煎食物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还应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所致的疲劳。哮喘患者由于憋喘,出汗过多,因此还需多饮水,每次饮水量应控制在2500-3000ml。另外,也可以通过体外过敏源监测和食物不耐受检测查找出诱发哮喘发作的过敏食物,并根据检查结果轮替或避免食用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食物。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某些食物添加剂如酒石黄、亚硝酸盐也可引起哮喘发作,同时应戒烟戒酒。
2.6 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出院后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春天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室内尽量不放置花草、不铺地毯。避免食用牛奶、海鲜、蛋等能诱发哮喘的食物。患者应戒烟,因为烟中有害物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发作。避免接触油漆、染料等化学物质。患者应充分休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患者出现精神紧张,连续喷嚏,干咳,胸部闷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特异疾病,是呼吸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支气管哮喘患者要学会使用吸入药物,坚持治疗。生活中避免诱因。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健康心态对待哮喘发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待。都有助于减轻哮喘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5:53-5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S].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C].2005:46-48.
[3] 顾瑞金.变态反应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