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蓝印花布工艺的现状及其发展探析
2014-05-30许绣琦
许绣琦
摘要: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探究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现状,并找出其衰弱的原因,借此提出发展桐乡蓝印花布工艺的相关建议,旨在使蓝印花布工艺得到更有力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蓝印花布 发展 制作工艺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终日采蓝”的诗句。而在新疆民丰出土的汉墓中则发现了蓝白印花布实物残片,可见其历史已十分悠久。蓝印花布(在欧美也称indigo print)是用天然石灰、黄豆粉做印花防染剂,在纯棉织物上印染吉祥图案。在民间不仅作为衣料,还被制成门帘、头巾、帐幔、床单和饰品,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
(一)裱纸、设计纹样和刻花版
1.裱纸:以前做花版的纸是用桃花纸做的,桃花纸是用桑树纤维做成的,桃花纸很薄,而花版需要有一定厚度,所以一般用五六张纸裱制而成,裱制时用柿子汁把纸粘在一块,等纸粘牢后,给纸版刷上桐油,上油后的纸质会更耐水,更耐刮。而现在的制版很简单,直接用牛皮纸。
2.设计纹样:传统的纹样都以吉祥为主题,以真、善、美为设计方向,据灵安赵师傅介绍以前的图案并不多,可能就五六十个图案,比如龙、凤、牡丹,仙鹤、石榴等,后来他们觉得单调,又加入了小白兔,萝卜,熊猫等小动物,纹样就更丰富了。
3.刻花版:镂刻工具一般是自制的刻刀,刻刀有单刀、双刀和圆口刀三类,分别对应刻面、线、点。一张1.5*1.5平方米的蓝印花布花版要刻三四天。
(二)刮防染浆
防染浆是由黄豆粉和石灰粉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而成,根据天气变化有所调整,比如在干燥的时候用2:1的比例,潮湿的时候用1:2。那为什么要用黄豆粉呢?因为黄豆粉是一种植物蛋白,它对布料有很强的吸附力,它的分子式的分子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能产生很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如果直接用石灰粉(CaO),它的分子量很小,很容易在染色时脱落防染浆。但石灰粉有好处,具有氧化作用,能使浆料变硬。
刮浆时得考虑排版问题,有些大的花型接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纹样的美观性,而双面的花形对版要准确,否则就是次品,这体现在纹样的构图上,是上下、左右、斜角对称,还是四方连续,二方连续等。
(三)印染
蓝印花布上的蓝色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靛青,由板蓝根的叶子提取,印染的辅料还有酒糟,火碱(NaOH)。那为什么要用酒糟呢,因为防止出现“死缸”的现象,酒糟是悬浮物,它可以使染料在水中分布均匀;那为什么要用火碱呢?因为火碱可以使布料变得柔软。染料准备好后,把刮了浆的布下缸印染,经过四十分钟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染好后的布料了。
(四)刮灰
染好的布匹先用离心机把布甩干,然后用塑料纸包裹七八天,让石灰发热,到时防染浆就很容易刮落了。在刮防染浆时用刀倾斜45°刮去灰浆,刮去防染浆的地方就是白色的,而没有防染浆的地方就是蓝色的,这样就形成了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
二、桐乡蓝印花布工艺衰落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桐乡地区的蓝印花布作坊在逐渐减少,造成桐乡地区传统蓝印花布手工艺衰落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科学技术逐渐取代原始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艺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手工劳动的产物,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过分低下,无法和机器化大生产相竞争。在芝村,蓝印花布染坊就200平方米,而同一村上的同辉纺织印染厂的面积是133500平方米,可见发展之悬殊。
(二)西方文化入侵转变审美理念
如今,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们觉得蓝印花布很土,就兩种颜色白色和蓝色,而且它的图案都是龙凤等吉祥图案,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保守、落后,人们需要色彩鲜艳的,款式新潮的,更能调动人感官的饰品,服装。
(三)蓝印花布手工艺传承受限
通过调查显示,能够熟练掌握蓝印花布全套工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而且整体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从艺人的待遇太低,年轻一代存在很大的经济压力。比如,在灵安赵宝荣的东仁和染坊本来有一位云南小伙杨飞,在店里已经打工七八年,全套的工艺已基本掌握,但现在也是迫于生计另谋出路了。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因为制作蓝印花布各道工序繁琐辛苦,与工厂的机器化生产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机器化生产的工厂。
三、发展桐乡蓝印花布工艺的对策探析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有关部门应制定用于保护、扶持蓝印花布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创新出来的图案,款式很容易被山寨,这样严重打击了从艺者的创新积极性;另外对蓝印花布的生产企业和个体户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对民间的传承人发放一定的补助;我们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刻录光盘、录音、摄像)保存记录最原始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并通过展览会让人们对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有重新的认识,拓展蓝印花布的生存空间。
(二)拓宽技艺传承渠道
1.培养行业感情,让工厂的年轻人了解蓝印花布的人文价值,从心里真正认可和喜爱蓝印花布。在调查中发现有好多年纪大的从艺人员,因为他一辈子都是在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所以对蓝印花布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出于对它的喜爱早就另寻出路了。
2.提高待遇,蓝印花布的从艺人员的工资与从事皮鞋生产的工作人员差距太大。
3.与学校合作,让艺术学院的学生参观蓝印花布厂,使他们对蓝印花布产生兴趣,有心去研究这门传统工艺。
(三)进行产业链整合
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而我们民间工艺的保护和挖掘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走进市场,并建立合理、完善的产业链。桐乡的蓝印花布在染料制作上,应当降低制造天然染料成本、改进工艺、增加色牢度,这是产业链的上游;在产品设计上要从日用性向装饰性转变,从低物价值向高物价值转变,这是产业链的中游;在销售上,要利用乌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开门店,通过零售来获得市场的消费需求,这是产业链的下游。
参考文献:
[1]鲍小龙.中国蓝印花布纹样赏析及其现状的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96-98.
[2]穆慧玲.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开发[J].国际纺织导报,2009(2):77-79.
[3]吴元新.江海之滨,终朝采蓝——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8.
[4]邓国萍,戚序.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