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宣传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4-05-30吴桂山
吴桂山
摘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高校能够抓住落实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契机,深化教育领域资助育人工作改革,健全政府补貼、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资助和育人的有效结合效果显著。本文从资助工作宣传切入,着重探讨资助育人中的宣传效应对大学生所带来的教育影响。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 宣传 大学生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资助范围也不断扩大,资助领域不断延伸,资助标准不断提高。高校能够紧紧抓住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契机,多途径落实资助政策,配套实施心理资助措施,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育全面发展之人”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包括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始发站,也不是教育的终点站,但肯定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去矫正学生大学前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况且大学也承担不了这样的责任。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逐步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育人管理、心理资助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举措。北京科技大学曲绍卫老师和刘晶老师在2012年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资助问卷调研,归纳出五点资助育人行动的实施效果:受资助大学生品德认知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可度显著提高,受资助大学生诚信品质和感恩社会的心理情感不断升华,受资助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稳步上升,受资助大学生团结、互助、友爱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得以传承,受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加强。[1]资助育人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离不开资助政策的解读,离不开人文关怀的宣传,离不开自我解困意识的深入人心,这样的宣传效应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中有所响应的同时,这小群体外的大学生对这样的效应一直有反馈,影响不可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样的环境,同样是圈内需要讨论的话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象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的人格发展八段论,大学生都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这个阶段注重青年人的自我同一性,只有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之所以说资助育人是稳定社会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解决了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更是大学生人格协调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青春期”压制滞后。社会稳定、教育公平都是比较而言的,我认为,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而并非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列。
回顾我国高校资助的历史进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2]高校资助工作的“形成期”是“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模式。由于当时大学生数量较少,资助工作并未形成一定的宣传路径,能读大学就有资助工作的存在。待至“转变期”,“免费上大学”的政策得以终止。人民奖学金的出现让资助政策逐渐向学习成绩优良的大学生倾斜,“收费”和“资助”并存的格局覆盖面是所有大学生。这种教育育人的积极宣传效应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完成在大学时代争先创优的使命,“适者生存”的理念第一次在迈入大学后来得这么真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大力推行“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减免学费”等资助措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助学贷款为重点的包括奖、勤、贷、助、免为一体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资助政策的宣传层次更为鲜明。学生贷款制度和助学金制度重点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圈子中颇为关注。因为在“试运营”阶段国家政策聚焦教育公平,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充分享受资助措施,完成学业比家庭贫富差距更为重要,尤其是配套奖学金制度,所有大学生都有了冲刺的目标,不至于出现“旁观者”的现象。步入21世纪,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臻至成熟,国家层出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各高校也百花齐放,立志全面育人,在资助政策有效缓解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积极构建心理资助、实践育人等育人平台,创新资助工作,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封装管理。最终这些学生还是成为资助工作的主体对象,忽略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整体性和辐射作用。
中共中央下发了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将教育和资助相融合,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文件精神发人深省,简单罗列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和育人政策持续的唯一受益群体。而16号文件中明确了资助育人工作要以教育为导向,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仅仅是全员育人,更是育全体人、育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到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有关资助育人的宣传工作贯穿始终,解读过程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着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是确切存在的。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
随着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高校纷纷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水平有所提高。这样整体水平的提高固然有小范围受助群体的带动作用,宣传效应的整体受益面应该是重点贡献因素。没有工作的宣传,没有政策的解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寸步难行。这样的宣传效应体现在意识和行动中,所以应该分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宣传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把握资助育人宣传的内涵,由点及面开展育全员人、育全人工作。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模式探析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受全国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和管理,在高校外部,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牵头形成跨部门的资助育人专题小组,包括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和其他行政事业机构成员,聘请社会专家、企业家参与,立项和投入经费进行专题探讨和研究[3]。通过各部门的联动和协同,有助于从微观层面上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又从横向范围解决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问题,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以未雨绸缪制定计划,可以促进良性竞争,让大学机会变得更为宝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主管资助育人工作,但不是“唱独角戏”,高校内部也存在着协同管理。资助、育人分而治之,宣传的侧重点自然不同。资助在于政策的解读,育人在于平台的建设,这种并列的宣传模式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工作,却弱化了学生培养的连续性。值得一提的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网络化宣传管理弥补了“分而治之”的缺陷,从校、院、组织三个层级,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承包责任区”。一方面,资助育人工作彻底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另一方面,资助育人工作的反馈让宣传效应不至于石沉大海,可使学生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提高。
(二)资助育人工作中宣传效应的多维体现
按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据世界银行专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明显高于社会一般收益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上。[4]纵观整个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工作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循序渐进开展的,脱离了传统的救济思想(生存需求),自我实现即是体现在个人的高收益率上,工作的宣传也可以根据需求层次产生不同的效果。
高校中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所有大学生都是这类群体。从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关于资助育人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就在准大学生手中广泛传播。学前宣传的效果在于增加准大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信心,鼓励学生去广纳社会资源,为新起点大学生活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缓解不少大学前焦虑症状,为大学适应性教育奠定基础。
前文提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始末,多方位的宣传效应不仅仅在程序上引发全体学生的响应,更是在内涵上起到全面的效果。首先,高校在动员经济困难学生和申请困难认定方面的宣传极大地体现出集体意志。所有学生都能意识到资助资源是国家的和社会的,家庭经济困难也只是暂时的。日常监督和民主评议基本由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责宣传和组织,参与的过程就是他们体验给予帮助和珍惜资源的过程,对资助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其次,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解困意识的提高是在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的比较中提升的。学习成效是动态的,经济状况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育人的机会对大家来说是均等的,解困和勤工相互裨益。对于资助育人成效的宣传,那不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发的典型,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同样,所有学生都会意识到“落后就要被淘汰”的潜在危险。再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不免会面对社会,社会的反馈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就业的门槛不在于你初入大学校门的状态,在于你炼出来的是什么样的钢铁,家庭亦是如此,所谓掷地有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当高校在积极开辟资助育人途径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这些途径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到位,营造以宣传为主体的资助育人运行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让教育育人实践中真正受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曲绍卫,刘晶. 当前我国高校助困与育人契合的实效性分析——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资助问卷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黄建美,邹树梁. 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为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3]潘杨,武好明,王亚非. 构建高效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效理论战线,2012(9).
[4]王莉芬,黄建美. 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