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疑”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2014-05-30魏文红

亚太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灵动参与语文

魏文红

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学生笔记多,死板无趣,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质疑、探疑、解疑”三疑课堂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展开有效的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灵动生辉。

关键词:三疑课堂;语文;参与;灵动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板无趣,学生倦怠沉闷;老师耗时费力,学生低效吸收。可见我们的课堂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颇为悬殊。

本学期学校开始实施“三疑课堂”之后,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的蜕变,我们课堂也开始灵动起来,为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一、“三疑”——以“疑”为要,驱动学习,更新了课堂教学观念

在实施“三疑”课堂前,我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一堂课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我是这样讲的:

“今天我们学习《蝶恋花 答李淑一》。全诗共有4句话,全班读一读。……下面讲讲诗句的意思。第一句诗讲的是……同学们把这句诗的意思抄在本子上……第四句诗讲的是……同学们把这句诗的意思抄在本子上……。下面把抄的诗意大声地背一背……今天的作业是:抄两遍整首诗,抄一遍诗意。”

整堂课,由教师从开始讲到结束一讲到底,从第一句分析到最后一句,很是辛苦,而学生呢,则是不停地、机械地“翻抄”诗句意思,很是忙碌,然而劳而无功。

这学期,我校开展“三疑”(质疑、探疑、解疑)课堂模式的研究课题,以问题为主线推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疑”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梳理问题,找出与课文相关联且有价值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研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及和其他同行交流听课发现,“三疑“课堂氛围积极、热烈,学生参与度高,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原本的灵性、独特的自我被充分挖掘出来,让整个课堂灵动起来。

二、“质疑”——以生为本,激发兴趣,课堂灵动的灵魂

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学生有疑,教师解惑,自古学堂就是如此。一堂课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如何施教呢?

“三疑”课堂的质疑并非是由教师预设问题向学生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而是改变了质疑的主体,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就新知识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自己的疑问,“紧贴实际、因景质疑”,油然生成问题。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满足了学生认知青学和学习需求。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则会激发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从主观上产生“弄明白”的强烈欲望,从深层次上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内驱力。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我校王淑苹老师的语文课。课题是《晏子使楚》,王老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想了解他吗?欢迎每一位同学根据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面对着书本上的标题问到:“晏子是谁?”“这里的“使”是什么意思?”“楚国在哪里?”,更有反应快的学生已经快速浏览文章,并问到“晏子怎么敢去楚国,难道就不怕楚王把他杀了吗?”,“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们兴趣盎然,不停问着一个又一个充满了童趣的问题。

三、“探疑”——自主解決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课堂灵动的基石

“探疑”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及手头上的资料(必要时教师也可提供部分素材)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在探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清楚地交代自主学习的方法,如独立围绕问题看书,寻找解疑途径;体验语言情境;一边看书,一边小组讨论,一边解决疑难等,引导学生以正确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明晰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根据不断生成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感受,动态地对待探究过程,以学定教、不断提升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灵活、变式地选用探究方法(独立探疑、同桌探疑、小组探疑、师生探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有效探究的兴趣,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生活,生成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平台。尤其是在三疑课堂模式实施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质疑(问题)往往是浅表性的,粗略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将探究的问题引向深入。

例如,我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帝国主义的阻扰,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为什么詹天佑还‘毅然接受任务呢?”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以及上下文进行讨论、探究,在语言文字间展开合理想象,深刻理解“毅然接受任务”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兴趣高昂、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说:“詹天佑不怕巨大的压力,根据地理环境设计出人字形线路,用两个火车头,使火车平稳上下坡的原理,真不简单啊!”有的学生说:“尽管有帝国主义的要挟,又有清政府的压力,加之条件又是那么的艰苦,但詹天佑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这种坚毅执著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啊!”有的学生说:“文中“帝国主义者却认为是一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段描写说明外国人对中国的鄙视和嘲笑,嘲笑中国人落后,嘲笑清政府的腐败,嘲笑我们中国人才的贫乏。”有的学生说:“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成功,显示了中国人有骨气,不是任何人都能欺负我们的,他为我们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由此学生基本上深刻理解了“毅然接受任务”的含义:它不仅描写了詹天佑敢于创新的智慧才干,同时也反映出詹天佑是一位坚忍不拔、身先士卒、热爱祖国的杰出工程师。可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疑,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产生思维火花的基础。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尝试,发现一些以前总不听课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所行动,逐渐开始自己阅读课文、查阅字典词典、勾划记录,并开始尝试解决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虽然仍有少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任然不够高,但学习习惯已经大有好转了。

四、“解疑”——多层面的互动,拓展学生思维,课堂灵动的关键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疑析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解決。只有点拨和展示学生解疑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问题的本质,进而提高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思维活跃的乐趣。

“三疑”课堂强调学生个性培养,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笔者认为解疑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前面的自主探疑与合作讨论,学生对提出的疑问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到底他们学得怎么样呢?教师可让学生向邻座、向小组内、甚至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结果。教师主要是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在其中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和引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向知识的纵深进行探索,避免“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解疑过程是多层面的互动过程,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多层面的互动,既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行为特征,又充分利用儿童不愿服输的心理倾向促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课堂上,仔细聆听、思考、比较、分析同学和老师的讲话内容,并对他们进行判断、推理。因此解疑过程就是思域得到有效拓展的过程。

总之,“三疑”课堂最显著的优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大胆质疑、摆见解,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三疑”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也是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脉相通的。

(作者单位:成都市红花学校)

(责任编校:张文杰)

参考文献

[1]彭学明,陈龙泉.“三疑”五段导学红花模式[J].心事·教学策划与管理,2014(03).

[2]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灵动参与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小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特点分析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