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教育对于高等院校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作用

2014-05-30刘光梓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国学教育高等院校

刘光梓

摘要:国学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思想舆论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国学和人文思想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国学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

关键词:国学教育 高等院校 人文思想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国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现在教育要做的就是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建设出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国学中蕴含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对于培养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等院校的国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人文思想的培养作用。

一、国学和人文思想

国学是什么?单从词源学上来看,“国学”这一术语最早是出现在《周礼·春宫·乐视》:“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之中。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学府,例如古代常见的汉代太学,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国子监等。作为“学问”形式而言的国学应该是在清末民初形成的。西方学术引进中国后,被称为是“西学”,因此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称之为“国学”或者“旧学”。对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的版本,还没有统一的定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学讲习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此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常见的国学作品有:《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

人文思想是指人类对自我个性的维护也就是一种自我关怀的思想观念,其一般表现为维护自身的尊严、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包含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文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国学教育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旨在培养国人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因此高等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国学教育对于高等院校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一)国学文化蕴含了优秀的东方人文主义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在国学中,《易》体现的是古代社会学,《系辞》讲究的是哲学,《论语》是伦理道德学以及哲理的结合,可以说每本国学都有其特点,但是对人文思想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以《礼记》为例,《礼记》是儒家思想体现的经典作品之一,研究的是古代社会学。孔子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而《礼记》就记载了其与弟子的问答,从中了解古代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就是东方人文主义的体现之一。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想要追求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这也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奋斗的目标,是东方特有的人文主义。国学教育将这古代的理念教育给高等院校的学生,让其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国学教育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地灌输给当代的大学生,让大学生有个目标,指导其为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二)国学文化蕴含人道主义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論语》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提倡关怀人、尊重人,是一种早期的反封建思想。在古代,思想是多重化的,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还有“诸子百家”之说。一直以来,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都是指导学者前进的思想,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法家、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等的思想体系,形成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现象,是文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期。就如王西彦在《古屋》的第五部中曾说到:“我们不拘泥于统属,我们只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这样的话语表明了当时社会对诸子百家是持有非常赞同的态度,这就是人道主义最好的体现。国学教育不仅仅包含对古代文学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古代思想的教育。现在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别人同意,而很少有人会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诸子百家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对别人思想的尊重,孟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有“少私寡欲”、“道法自然”,这都是说要尊重自然的变化,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要尊重别人的想法,顺应自然,这是人道主义的最终体现。

(三)国学文化中强调“人本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

“人本位”就是“人本观念”,即为人是权衡一切的标准。在国学思想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在古代是以君主为标准,现在是以人的行为为标准,这也是国学文化的长期发展使得人们从听从别人的意见到听从自己的意见。独立意志是实现人格价值最重要的一项,在人文思想观念中强调要以“人本位”为主要的思想,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对于人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一句话,表现的就是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都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往往会跟随主流思想而动,没有自己的原则,而国学教育中蕴含的“人本位”思想就是教育高等院校的学生要有独立的人文思想,要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意志,这样在以后的工作、社会中才能有自己的作为,顺势而走的人一般都难成大器的,这就是国学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的指导作用。

(四)国学文化尊重个人观念

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个人观念与“人本位”差不多,尊重的是个人的哲学观念,是以上面一条为基础提出的。就是说要反对专制主义,要保护个人的权利。人权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因为身份的不同和社会的登记不同就可以任意被侵犯。如《周易》中所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要注重人文,也就是人文思想的变化。对于现在高等院校学生来说,从国学教育中学到人文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法律为辅助,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保障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才能保障社會安定。

结语

人文思想指的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国学教育中教育的是让学生具有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以人本位为基本思想,崇尚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让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且相信自己有这样的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自由、崇尚自我表现的社会,这与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语

参考文献

[1] 骆兵,王中云,赵骞,骆嘉.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

[2]李斌. 儒学文化与素质教育[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03) .

[3] 王娟. 国学,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J].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

[4] 毕天璋.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国学教育高等院校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论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