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文学作品多语种译本对比研究

2014-05-30梁超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

梁超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的日译本和韩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失。从而得出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型选择,才能创作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的结论。

关键词:生態翻译学 《活着》 三维转换

余华是中国的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其在作品《活着》中,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故事,用悲剧性的氛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向人们展示了在动荡的岁月中,中国人民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该作品在之后也被译成各个语种的版本,在世界各地畅销。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发展后提出的一个翻译理论。总体来说,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以译者为中心,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扥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8:11-15)。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5-10)。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以该理论为出发点进行的译本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只限于英汉互译的译本研究,在小语种领域的研究很有限,而对一个中文文本进行两种语言译本的对比研究更是少见。所以笔者将以“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为参考,分析评论译者的译文,来证实译者只有站在多维度上适应并作出合理的适应性选择,才能创作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一、 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5-10)。原著中出现了中国乡村歌谣的歌词,如例1。

例1:原文: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P5)

日译本:皇帝陛下がこの俺に婿入りせよといわれたが、あまりに遠くていけませぬ。(P9)

韩译本:(P18)

原文以两个小分句,每一句七个字的工整形式使整个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日译本和韩译本都使用了直译的方法,虽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但都没有很好地将原文工整的形式得以表现,读起来也没有原文的韵味,所以从语言维的角度来看,没有达到形式上的对等,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之处。我们再看一例。

例2:原文:“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P5)

日译本:牛は畑を耕し、イヌは家の見張り番、坊さんは托鉢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赠汪伦》英译
态翻译在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应用问题
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
译员角色空间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