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翻译在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应用问题

2018-03-06王哲先生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流行语

王哲先生

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网络由网民创造的,在网络中约定俗称的、流行的表达方式, 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外文化交融大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和新词的翻译成为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运用三维转换理念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 流行语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一、引言

网络流行语指在网络流行的、约定俗称的网络语言,其涵盖了当代社会的很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负载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内涵[1]。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可以加深外国人对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点、文化属性、语用功能等方面。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念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英译研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拓宽了新视野。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

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广大网民争相使用,并广为乐道,是因为其具有其他语言形式不能比拟的一些语言特征:1.富有“创造性”。网民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会突发奇想地使用一些新的方法表达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看法,这一表达方法被其他网友不停地引用,渐渐地就成了一段时间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用“驴友”(travel companions)借指一同出去旅游的伙伴,用悲催、杯具(a tear-inducing misery)表示令人心酸的事情,用数字“8147”表示不要生气等[2]。 2.“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网络流行语适当地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达到特定的表达目的,听起来生动形象。如用“凤凰男”(ugly ducking)指家境不好,通过刻苦学习,娶了城里女孩,在城市安家的男性。用拳头产品(competitive products)指在同行业中极具竞争力的产品。3.“简洁性”。网络流行语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用“三手病”(hand-operating)指代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手、腕部位的疾病(游戏手、键盘手、鼠标手等)。

三、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依据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把翻译学同生态学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从生态学视角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国内著名学者胡庚申[3]于2010年系统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而不只限于语言层面的对等视角。译者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实现中英文转换。相比其他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拓宽了新视野。

四、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英译网络流行语

(一)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该转换是基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的。由于流行语自身形式灵活多变的特性,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更需要充分考虑翻译效果,不能仅局限于字面意义的翻译,要在语言结构和选词方面做相应的转换和调整,从而符合原文,更有利于译文读者领会原文传递的内容。抢镜哥(brother scene-stealing)原型为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个男伴舞,因表现夸张而引人注目,抢到了不少镜头,被称为抢镜哥。翻译的时候可以参照英国“独立报”对犀利哥(brother sharp)的翻译方法,译为brother scene-stealing,就非常合适了[4]。又比如房奴(slave of the house),团购(group purchase),低碳(low-carton),胶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等。这些是在西方文化和社会中已经存在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不会产生理解障碍。

产生于中国网络环境的流行语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中的现象,必然承载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属性。如果单纯按字面意思翻译成英语,就会让西方读者无法领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以,翻譯的时候应适当舍弃字面意思,用符合西方语言使用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意义。“逆班潮”指的是因为在外生活成本高,上班族不再大量集中于北上广深,回家乡二三线城市工作的现象。“班”指上班族,“逆”说明了在工作选择上的回归方向,“潮”说明规模大。如果直译为“inverse-class tide”,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原语,但是不仅让读者无法理解也无法传递该词的文化气息。将其译为“working class de-urbanization”就很形象地表示出了逆城市化的特点,暗示了一种趋势,也符合了原语句的含义。

(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度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的必备的文化意识,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同文化以语言形式进行着碰撞和转化,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化的同时,要注意双语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的不同和差异,适当地进行文化维度的转化。比如:怪咖(guaika),给力(geili)等表达产生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负载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如果直接译成英语中的一些词语,如,怪咖(crank),给力(powerful),就无法很好地传递这些词语涵盖的特定含义。译者可以直接选取英汉语言中相似的发音,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的原汁原味。当然这些表达为了让外国人能够理解,应该在最初使用的时候附加解释性的语言。如怪咖(guaika)means geek,这样既能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又能保证目的语读者弄清这些词语包含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模式保留了中文的语言形式,如果能够坚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和理解,会渐渐融入西方文化和语言,成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4]。

(三)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除了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转换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注意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成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交际层面上,汉语的交际意图能否顺利在英语中得到体现,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是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伤不起”一词,“伤不起”最初在豆瓣,校园网以标题形式出现,慢慢被网友应用到各种交际文本中,体现了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不如意的状态和脆弱的神经,突出了个人无厘头式的情绪的宣泄。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中对应的“too vulnerable”,仅能涵盖自责的情绪,无法体现出调侃的味道,只有形韵,而没有神韵。如果译成too delicate to bear a blow,极具自嘲的韵味和无奈之情,就会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5]。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语言使用、发展和演变较为活跃的一个平台。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进行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者应以生态翻译学为立脚点,努力适应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从而推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西方文化的顺利交流,保证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冯丹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44-45.

[2]王婧.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论析[J].英语广场,2014(02):37-3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4]戴继红.生态翻译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翻译的三维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135-136.

[5]张恵贞.浅谈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流行语翻译[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95-19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流行语英译研究》(项目编号:RWQN-1502)的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