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科研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2014-05-30金昌福
金昌福
一、从劳技教育走向农业科研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地处川北贫困山区,占地600多亩(其中园艺场200余亩),在校师生7000余人。近60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劳动、劳动技术教育,在坚守与发展中探寻教育真谛。
1.劳动态度与技能的培育。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劳动态度与技能的培育。全校师生肩挑背磨,将一匹荒山开垦成200多亩的园艺场,学校成为全国拥有最大学农基地的中学之一。学校把园艺场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学生每周五天学习,一天劳动,一天休息,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和爱家乡、爱农业的朴素情感。学校被树立为全省农村中学的一面红旗。
2.合格劳动者的培育。我校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勤工俭学三者并重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利用园艺场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主要让学生掌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些实用技术,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合格劳动者。
3.与时俱进,开展农业科研。学校在坚持劳动、劳动技术教育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科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地形、土壤、生态农业等小课题研究,自主开展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市场行情的调查分析、植物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
二、多举措跟进,有效开展农业科研
1.农业科研功能单位建设。我校在1985年成立了劳技教研组,教研组成员担任劳技课的专职教师,班主任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劳技课的兼职教师。2000年,学校成立了“四川省苍溪梨研究所”,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劳技教育队伍。
2.农业科研纳入课程体系。我校将农业科研纳入课程体系,在高中个三年安排280课时:高一、高二各安排120课时学习理论与技术,参与农业科学研究活动;高三安排40课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参加科普宣传和科技实践与推广。
3.农业科研园地建设。我校依托“梨研所”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建有“新品种育种母本园”“新引进优良水果试种园”“苍溪梨资源圃”“无公害大棚蔬菜栽培园”“林木栽植园”“柑橘园”“奶牛养殖场”“良种猪饲养场”8个农业科研园地。
4.创新教材,分段实施。在从劳动、劳技教育走向农业科研的过程中,我校不断创新该课程的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了《学生农业科研指导手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一般方法》等十多种乡土特色浓郁的校本教材。高一学生主要学习与地理学、植物学有关的教材内容,高二学生主要学习与有机化学、遗传学等有关的教材内容,高三学生主要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5.“三结合”优化教学策略。(1)劳技教学与农业科研相结合。在劳技课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断观察、分析与总结,都参与到了农业科研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农业科研的全过程。(2)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围绕农业科研,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并在校内展示了400多个研究成果。(3)农业科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坚持农业科研与学科教学同步进行、紧密结合。学生在研究与实践中遇到问题,必然要用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相关知识。
三、以农业科研促全面教育,推动学校综合育人大跨越
1.学生科学素养显著提高。每年一度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审会上,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或用展板,或用多媒体,或用实物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学生研究性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二等奖3项、市级一等奖18项、市级二等奖38项、县级一等奖61项;在市师生科技节中获市级一等奖26项、市级二等奖43项。
2.教师成长,成功。近五年来,我校共有236人次在省、市、县优质课竞教、课件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几年来,我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被评为省、市、县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有60多名。学校老师每年在国家、省、市公开刊物发表教研论文400多篇,编写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4部、《中小学应急避险常识》等校本教材6部,承担了《高中生学习方法与心理指导》等8个省市重点科研课题。
3.农业科研成就显著。我校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把苍溪雪梨与国内外20多个名优梨品种杂交,選育出12个新品系,其中早熟品种“1—28”通过技术鉴定,荣获苍溪县“科技进步特别奖”;“6—2”“5—51”两个新品种梨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被专家誉为“创造了奇迹”“填补了国内沙梨常规育种研究的空白”。
4.学校办学,质效兼收。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省“科普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基地校”“青少年科技示范校”, 县“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我校“梨研所”于2007年被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市、县科技局进一步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投入。学校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自1985年广元建市以来,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23年雄居全市第一,2005年高考重点上线率甚至跻身全省第四。2008年学校受地震影响严重,我校高考仍然重点上线254人、本科上线1264人的突出成绩,被人们称为“震不垮的苍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