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2014-05-30刘丽
刘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各种材料,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擺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他们活动和游戏的需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孩子们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如何在托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我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托班孩子年龄特点创设区域环境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2-3岁孩子发展特点是生长发育快,但动作协调性差;处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域活动应体现安全、分散、自由、自主、宽松等特点,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
1.“家”氛围的区角创设。对于刚刚离开父母入园的孩子,他们的依赖父母的心理还是比较大的,如何让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这个新鲜的环境?这就需要把环境设计成具有浓厚的“家”氛围来吸引幼儿,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能更好地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他人的世界里,让他们的眼界更宽阔、更丰富。
2.灵活地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增添区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一开始我们同时开设两个“娃娃家”,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增设新的区角。托班幼儿由父母的喂养一下子要自己学会用调羹吃饭,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于是我们开辟了“开心生活区”,制作了非常漂亮、形象地小动物的头像和小宝宝的头像,用物体代替食物,再摆上许多调羹。孩子们在喂养“小动物”、“小宝宝”的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小肌肉动作,又练习了正确拿调羹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体验到了家一般的乐趣。
二、建立适宜区域活动的常规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如:早晨孩子一到园,他们就会在固定的地方取出活动材料,活动完毕后马上就会自己收拾好物品,放回原处,然后再去选择另一种游戏材料。
三、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1.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个别差异。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托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较弱,手指精细动作发育不完善,如在“插花”这一区域活动中我所选的插花板有泡沫、有花泥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宝宝的操作需要。通过反复操作训练,获取多方面的经验,促进托班宝宝小肌肉的发展。
2.材料提供生活化。如区域中收集大量废旧材料,利用废物,再生制作环保玩具。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潜在地渗透给幼儿一种“爱惜资源、变废为宝”的思想,发挥孩子的创造意识。
3.投放的材料要安全、耐用、卫生、量足。根据托班宝宝拿到物品喜欢撕、咬、摔、抢的特点,我们投放和制作区角材料时严格遵循安全、耐用、卫生、量足的原则。玩具的数量多于宝宝人数,以保证班内每个宝宝都能随时活动,减少抢夺物品等冲突的发生。
四、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并能适时的、有效的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幼儿在刚开始的区域活动中与其说是在玩玩具,不如说他们是在扔玩具。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就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适时、适宜、适量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创设区域,将信息传递给幼儿,同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又促进教师不断调整活动目标、内容、指导策略,教师不同的指导策略又生成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指导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可以讨论、观察引导、适时的激励、个别引导,这些都能有助孩子很顺利的开展区域游戏。
五、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结合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活动材料 。家长资源是一片沃土,是很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因此,我在学期初的家长会时就向家长介绍区域活动的重要性,这样家长会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区域开展情况,也会乐意接受与配合老师与幼儿一块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家长的及时参与和支持也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保证。每次的家长配合我们都及时在家园栏中进行表扬、感谢,学期末评选积极配合的优秀家长,为其佩戴大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