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4-05-30王良军
王良军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赋予当代教师的重任。如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潜在的对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善于选择、重组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创新才有进步,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有实力,只有创新才有可能腾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标新立异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下面笔者粗浅地谈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诱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在解题中应有超常规的思维分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分析例题时往往只注意常规的解题思路,按题型分类,依套路模仿,用题量来降低题目的思维水平,学生不是靠思考而是靠记忆做题。长此下来,不能激活而只能窒息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应有超常规的思维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思考分析,培养对知识价值挖掘的思维
创新需要知识,但知识可能导致僵化。事实上,在创新中起作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价值,其中包括知识的背景、知识的观点以及知识的产生。那么,如何用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如何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挖掘知识的价值,考查知识的内涵。
例1: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績统计如下:
分数:50、60、70、80、90、100
甲组人数:2、5、10、13、14、6
乙组人数:4、4、16、2、12、12
根据例题算出两组的人均分都是80分,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这次竞赛中成绩哪一组更好些呢?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其背景学生都熟悉,也都有思考的基础,但对“哪一组更好些”的含义,就必须认真探讨和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竞赛的目的,“哪一组更好些”的标准是不同的。如果竞赛的目的是比较科技知识的普及情况,波动小就意味着不合格者少;如果竞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科技活动的骨干,波动大才意味着优秀者多。由此可以看到,对统计数据必须有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要有求异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创新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三、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从而求新法。
例2:计划要完成一件工程,甲单独做正好如期完工,乙单独做要延期3天才能完成,现在甲乙二人合做2天,再由乙单独做,恰好如期完成,求原计划的天数。
解法1:整个工程中,在原计划的x天里,甲实际干了2天,乙实际干了x天,由题意得:
■+■=1
解法2:整个工程中,可以看作甲帮助乙干了2天,乙正好按时完成,这比他单独完成工程提前了3天,也就是说,甲单独做了2天的工作量正好与乙单独做3天的工作量相等,于是可得方程:
■=■
解法3:由解法2可知,甲单独做2天的工作量,乙需3天完成,由此可推出,甲完成的天数(x天)里有几个2天,乙就需干几个3天,于是可得方程:
■+■
综观上述三种思路列出方程,一个比一个简单易解,由此可见,对于同一道应用题,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这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因此,在正面解题很难时,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想象,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