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变“入神”
2014-05-30吴瑞英
吴瑞英
摘 要:课堂教学中时常存在着学生“走神”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治理疲劳”现象.究其根源,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教师教态的呈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有分清学习兴趣和趣味主义的本质区别,坚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自我突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走神”变“入神”,才能创造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走神;入神;学习兴趣;民主氛围;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有的学生目光直视某一点,“目不转睛”;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面带微笑,“会心地”在听教师上课等. 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心猿意马”了,可以说对教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是教师讲课枯燥而有失精彩吗?并不完全是.这实际上是一种“治理疲劳”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解决呢?
[?] 探究学生“走神”的原因
1. 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偏离了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
学生的“走神”并不一定是学生在大脑中完全没有课堂内容的存在,他们有些时候是把课堂变成了海阔天空的趣味杂谈、课外知识渗入的场所. 归结起来,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趣味主义,只想着让学生爱听、乐学,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结果是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有时甚至是庸俗. 这样的教学同样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偏离了预定的轨道. 一方面,它助长了学生兴趣品质的畸形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内在而持久的教学动机;另一方面,它也有碍于学生智力、潜能的真正开发和利用,有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深化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2. 教师教态过于严肃,课堂气氛令人窒息
教师在学生的面前应当保持一种威严,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但教师要是过于严肃,就会大大地拉开师生心理的差距,严重影响到师生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求师道尊严,气势逼人,那学生只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地去听课. 回答问题时心理上也有很大的顾及,不敢大胆地讲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神”集中在但求无过的状态,生怕自己犯错会遭到教师的指责,更别说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慧得到发展了.
3. 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教学本身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听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没时间啊”. 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很多教师也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便不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快速地讲解各种解法、定义等知识,然后匆忙地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题海战术”发挥到极致. 本来数学学科适度的练习和讲解是必要的,但有的骄傲是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包办了一切的工作,无论是学生会做还是不会做的题目都由自己讲评,学生则完全成了“听众”,学生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而不是课堂的主体. 表面上看,教师对学生是无微不至,有时更表现出教者的博学,但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思想偏离了课堂,“走神”也就不足为奇了.
4.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而有些教师的“填鸭式”、一言堂、一成不变的模式,“演木偶剧”、照本宣科、机械地反复强调,都使数学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活泼与玄妙.教师如果没有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高涨的智力振奋状态,那么学生也只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参与学习,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 让学生“入神”的策略
1. 学习兴趣与趣味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让学生对课堂“入神”,应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对智力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不能单纯地追求趣味主义,因此必须要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教什么必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上来考虑.一堂课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心中应十分清楚. 怎样教是教法,比如去某地,某地是目标,怎么去?乘车,坐船,乘飞机,这是方法. 方法与目标不能含混,更不能重方法而轻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去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一阵高谈阔论花里胡哨之后,脑子里没留下任何这堂课的痕迹.
另一方面,课堂的有效与否,功夫在课外. 备课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基础不牢,课就很“浮”,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本解读,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揣摩和思考本章节的重点、难点,来来回回好几次地对前后的内容联系、揣摩、思考,直到教师能够抓准本节的重难点,领悟编者的意图,甚至能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作者呼吸与共,互补互溶. 二是研究学生,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方面的活动. 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 课要上得有效、高效,就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求做一番研究.
学有所得是课堂的生命.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不能忽视课的有效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神”不是偏离课堂,而是融入课堂.
2. 坚持民主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数学教学的课堂应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地成为群言堂,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研讨、探究、发现、突破,展示智慧,提高能力. 教师切不可向学生直接奉送数学的一些定义、定理,而是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通过联想、尝试、猜想、归纳、论证等方式来探寻规律. 例如,在讲到一次函数这一课时,有的教师完全由自己一力承担,把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仔细的评讲. 这样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了这一知识要点,但到了学习后面的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时就不会自己学习,且容易混淆. 因此,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讨. 在这样的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怎么会“走神“呢?
3.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完成自我突破
学生接收新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就融会贯通;学生掌握新技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其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消化、理解、领悟、熟练的过程,否则过量的、消化不良的知识也可能是学生走神的原因.
科学地增加思维负荷量,给学生铺设通向知识殿堂的康庄大道,让学生不断地自我突破,并从中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自然使学生树立起向更新的制高点冲击的信心和勇气.
4. 情深趣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数学课堂的特点,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波澜起伏、巧妙生动、妙趣横生,使数学课产生撼人的号召力、科学的感应力和道德的感染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法,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可达到增强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们很多教师在讲定义这一部分时,永远都是灌输式的,然后再做几个关于定义的几个判断题. 这种千篇一律的做法,怎么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让他们对课堂“入神” 呢?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定义里面的每一个重点,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处理、归纳定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定义时形成自己的记忆渠道.如果这样的话,这一节课还会枯燥吗?
(2)要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布置作业时,要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做题过程中的障碍;考试次数要适当,考试难度要适中,通过评讲,适时地表扬考试成绩较好的或进步较快的学生,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可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向高阶段发展
力图使每次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一次较大的促进. 我们可以组织数学调查活动,在初中阶段,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很宽限的,有的教师认为组织数学调查活动是浪费时间,但笔者从自己的实践认为这并不正确,只要我们坚持,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促进,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我们还可以举办调查报告分析比赛、数学成果大赛等让兴趣受到“成功”的检验. 通过竞赛,优胜者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即使没有名次的参与者,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数学课堂是多彩的课堂,它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美,体现了生机勃勃的美,体现了交流的美,体现了适应和谐的美,等等.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前这句话是至理名言,现在也是,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和谐.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真正精心选择策略,让科学与艺术完美统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亢奋激越,积极参与,有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走神”呢?又怎么会觉得 “枯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