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与特利加压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体会
2014-05-30张继乔
张继乔
【摘要】作为门静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临床中导致患者的死亡率是极高的。针对使用奥曲肽和特利加压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本文进行汇总和总结,
【关键词】奥曲肽;特利加压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34-0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其死亡率可达40%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原发病的表現:门脉高压症90%为肝硬化引起,而肝硬化患者常有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消瘦,10%~20%患者有腹泻。可见皮肤晦暗乃至黝黑或轻度黄疸,皮下或黏膜出血点,蜘蛛痣,肝掌,脾大及内分泌紊乱表现,如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闭经或过多等)和男性乳房发育等。 门脉高压症表现:有腹水和水肿、腹壁静脉曲张和痔静脉曲张以及脾大。出血及其继发影响:肝硬化患者牙龈、皮下及黏膜出血是常见的症状。曲张静脉主要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在胃的其他部位或肠道任何部位。大量迅速失血可立即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容量迅速减少,回心血量也减少,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心率加快,体内各器官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导致功能和形态上的损伤,病情更加复杂。失血后,通过自身调节作用,首先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血循环并不立即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继续出血,阻力血管收缩,则见外周皮肤温度下降。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应迅速有效降低门脉及曲张静脉压力而无明显副作用。我院2008~2012年使用奥曲肽和特利加压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共5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为2008~2012年入住我院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病人,均有呕血和(或)血便,B超和CT检查提示肝硬化,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除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施行门体分流术,曲张静脉硬化术,套扎术者。共54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2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
1.2分组54例随机分为两组,奥曲肽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7~69岁,平均52.4岁;特利加压素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两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3治疗方法奥曲肽组:奥曲肽首剂0.1mg静注,随后25μg/h持续静滴。特利加压素组:特利加压素首剂2mg静注,随后1mg每6h 1次静注。两组均予以禁食、抑酸、输液、输血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24h,如无效,则采用其他止血措施。
1.4观察内容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出血情况、神志变化、血压、脉搏、尿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尿素氮。经24h治疗后,无继续呕血、血便,或血便明显减少,生命体征稳定(血压、脉搏、心率)为止血有效;经24h治疗后,仍有呕血,血便增多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为止血无效。
1.5统计学方法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药物疗效比较奥曲肽组29例,24例止血有效,有效率82.8%。特利加压素组25例,21例止血有效,有效率84.0%。两组比较,P>0.05,表明差异无显著性。
2.2副作用奥曲肽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特利加压素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腹痛2例,排便增多2例。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
3讨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目前主要有:(1)药物治疗;(2)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3)内镜治疗;(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5)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基层医院的首选方法。
奥曲肽为人工合成的肽化合物,与天然内源性生长抑素类似,作用较持久,作用机制有:(1)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平滑肌,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2)减少肝动脉血流量,降低肝内血管阻力;(3)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减少食管曲张静脉血流量;(4)抑制胃泌素、胃酸分泌,防止胃酸对血凝块中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特利加压素为人工合成的三甘氨酰赖氨酸加压素,在体内氨基肽酶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血管加压素,生物半衰期较长,作用机制有:增加肠系膜血管阻力,使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肝窦及窦后阻力不变;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使食管壁层和黏膜下层曲张静脉血流量减少。
笔者应用奥曲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率为82.8%,特利加压素为8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种药物均可有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奥曲肽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少,特利加压素给药方便,不需持续静滴,但特利加压素所致排便次数增多须与继续出血相区别,以便正确判断病情。两种药物疗效肯定,使用安全,可作为临床药物治疗首选。
参考文献:
[1]方裕强,许国铭.第二届中国消化病学术周大会纪要.中华消化杂志,2002,3:169-170.
[2]徐叔云.临床药物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7-348.
[3]赵景涛,刘玉兰.消化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