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职学生慈善意识调查研究
2014-05-30苏逸
摘 要:慈善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推动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文是以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一特殊群体慈善意识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心中的慈善观,增强大学生对慈善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在社会慈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慈善意识;对策
由民政部颁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众慈善意识,培养公众慈善观念”[1]。这充分表明了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公民的慈善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好坏。本研究从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入手,了解这一群体的慈善意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改善高职学生慈善教育,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慈善意识,达到推动慈善事业整体向前发展的目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分别从该校2013级、2012级、2011级三个年级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最后获得有效问卷共1764份,其中男生1012人,女生752人;大一学生527人,大二学生840人,大三学生397人。
1.2测试工具
由于未能查找到关于慈善意识的标准化量表,本研究只能在充分借鉴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自编了大学生慈善意识与行为问卷。该问卷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统计学信息,以了解被试基本状况;二是慈善意识与慈善行为信息,以了解被试慈善意识与慈善行为水平;三是其他影响因素信息,以了解除基本状况外会影响到被试慈善意识的一些其他因素。
1.3研究过程
开学后同时对三个年级学生组织了测试。测试过程中由通过正规施测指导训练的老师负责,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并强调测试的意义及测试结果的保密性,测试完成后当场回收量表。对量表进行有效性分析后,将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1.4统计方法
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和分析
2.1人口统计学信息对慈善意识的影响
在人口统计学信息中,对性别、年级、年龄、是否学生干部、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平均月支出等信息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1012人,女生752人;学生干部468人,非学生干部1296人;无宗教信仰1522人,有宗教信仰242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938人,农村826人。
用被试年龄及月平均收入与其慈善意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慈善意识与年龄成负相关(r=-0.115,p<0.01),慈善意识与平均月支出成正相关,(r=0.090,p<0.01)。由此可见,随着被试年龄的上升,其慈善意识出现逐渐下降的状态。这一特点可能受近年来针对部分慈善机构或者组织的负面新闻影响造成,同时也不排除采样过程中被试年龄阶段有限的可能。另一方面,随着被试平均月支出的增加,其慈善意识会不断增长。这一特点与我们对慈善的理解以及以前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3]
经过分析还发现高职学生中慈善存在以下特点:男女生之间慈善意识存在显著差异(t=-2.047,p<0.05),女生慈善意识显著高于男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间的慈善意识存在显著差异(t=-3.086,p<0.01),学生干部慈善意识明显低于非学生干部同学;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和农村的高职学生慈善存在显著差异(t=3.72,p<0.001)。这些结果与之前研究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4]
2.2其他因素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的影响
影响高职学生慈善意识的因素主要考察了:慈善过程中四因素、慈善活动受助对象特点、慈善机构性质、慈善活动形式等四个方面。对数据分析发现:慈善过程中四因素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事后分析发现影响力大小排序为:组织机构、自身状况、活动形式、对象特点。在慈善活动受助对象特点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影响差异也是显著的(p<0.001),通过事后分析发现影响力大小排序为:乞丐、大病患者、留守儿童、受灾群众。慈善机构性质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的影响差异也是显著的(p<0.05),通过事后分析发现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学校、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民间组织。慈善活动形式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影响差异并不显著(p=0.07)。由此可见,慈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看,高职学生慈善意识状况呈现出鲜明的角色特点。这一群体是还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绝大部分学生生活还依靠父母支持。其慈善意识的形成更多是依靠接受间接的信息,对慈善的接触也大多是被动的。他们的慈善意识并不是固定的,一沉不变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慈善意识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针对高职学生慈善意识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他们呈现出的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慈善意识不断提升,从而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更实际的贡献。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弘扬传统慈善观念,传播现代慈善意识
我国传统的慈善观念是以“仁”为核心,包含了“慈、爱、和、善”思想的文化精髓,一直以来是我国人民形成强烈慈善意识的思想基础。因此,弘扬传统慈善观念,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洗礼,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关心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仅靠弘扬传统慈善观念是不足的,毕竟在我国的传统慈善观念里,道德修养是支配人们慈善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缺乏现代慈善意识里所提倡的慈善,并没有强调个人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传播现代慈善意识,让大学生懂得慈善就是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方式,从而使慈善成为一种“平常行为”。
3.2重视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慈善平台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说:“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关于慈善的宣传导向,切实做好慈善文化的校园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另外,学校也要重视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慈善平台,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参与慈善活动的渠道。在建设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印刷标语、制作海报等)和现代传媒(网络、广播、电视)的传播功能,对慈善文化进行大力宣传;甚至可定期邀请社会名人和明星到校进行慈善文化宣讲,利用“粉丝效应”扩大慈善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校园特色慈善平台,要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能力、行为方式进行平台开发,平台要具有快捷、简单、实效的特点。“快捷”有利于大学生即使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能参与慈善活动;“简单”有利于大学生能方便快速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实效”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慈善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3.3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志愿服务
许多西方国家都十分强调慈善教育的重要性,除了重视培养大学生传统的“有形财产捐赠”意识以外,还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无形财产捐赠”意识,即对于那些想做慈善但又不想涉及金钱交易的大学生而言,可以捐赠自己的“体力”和“才力”。通过一定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综上,通过对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建议和方法,从而使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倡导者、宣传者和参与者,这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R].北京:民政部,2005(1).
[2] 张曼. 大学生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D]广东:暨南大学,2011.06.
[3] 肖林华、方斌.关于大学生参与社会慈善情况的调查分析[J].企业导报,2012(3).
[4] 王鸿飞. 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其慈善意识的实证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1.04.
作者简介:苏逸(1984-),男,硕士,讲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万鹏(1980-),男,硕士,讲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软件工程;秦韬(1981-),男,硕士,讲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与高等职业教育;凌绪(1984-),男,硕士,助教,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