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探索机制研究
2014-05-30唐仙惠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这就要求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机制
文化是民生之魂,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渭南市不断提升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下功夫,找寻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创新点,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结合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探索出了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的服务新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服务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供新的途径,真正惠及了城乡百姓,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的概念和实施意义
1.概念: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是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走出场馆,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院场,真正让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服务惠及百姓覆盖城乡,实现文化工作者、文化产品与基层群众零距离,城乡文化资源服务均等化,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同时通过对群众进行培训辅导、扶植民间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群众从文化的围观者变成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
2.意义:此项工程要求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走出场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把舞台搭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为大家送去丰盛的文化“大餐”的同时,还向基层播撒一颗颗文化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服务惠及城乡百姓。
二、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实施的基础情况
“四进”零距工程自2010年开始实施,每年市县两级公益文化单位定期组织开展的各类演出、展览、培训服务活动。三年来,全市“四进”零距工程共计开展各类活动1400余场,累计受惠群众近300万人。目前,已经形成“政府部门主导、三级馆站服务、社会各方参与、惠及城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新机制,达到了文化乐民、文化兴民、文化惠民的效果。《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文化报》、《华商报》、《渭南日报》、《渭南晚报》、渭南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都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的《黄河晨报》对“四进”零距工程进行了采访报道。2012年8月,《中国文化报》对《渭南“四进”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进行了专题报道。陕西省文化厅专门发文推介,文中指出:“四进零距工程是渭南市对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首次创新,此项工程以更宽阔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使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以方便、快捷的满足”,并要求各市“认真参阅,以资借鉴”。 2012年 “四进”零距工程获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工程奖”;2013年获陕西省文化厅“群星奖”;2013年10月荣获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
三、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创新点分析
(一)工作方法上实现由政府部门单一主办向“政府部门主导、三级馆站服务、社会各方参与、惠及城乡群众”转变。我们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离工程中,除了积极组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文化单位主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引导鼓励、吸引争取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和企业单位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目前已有100多家文化团体与企业参与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的创建和实践。
(二)服务内容上实现由单一的场馆培训、辅导和小范围展演、展览向“大型群文活动、综艺演出、文化成果展示和送培训辅导下基层相结合”转变。过去,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借阅、培训、辅导等被动消极“等客上门”的层面,现在则变成了文化服务单位主动、自觉地走进广场、社区、企业和乡村,通过综艺节目演出、文化成果展示、文化政策宣传、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种内容服务,不但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而且还为城乡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进一步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向纵深拓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真正做到在“送文化”的同时“种文化”。
(三)经费投入上实现了由单一的“靠等政府”向“社会资助、馆站自筹、各级政府补贴相结合”转变。过去,基层文化事业机构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加之人员工资负担过重,致使基层群众文化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严重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和繁荣。为了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切实解决服务经费保障问题,我们借鉴了我市“一元剧场”运行模式,我们通过“三个一点”来实现资金保障,以2013年为例:文化服务单位从国家免费开放资金中挤出一点垫底子(每场次1000元,全年共52万元)、动员吸引社会文化团体自筹和企业冠名赞助一点打基础(每场次5000元,全年共260万)、争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作保障(每场次6000元,全年共312万)。达到了政府收效、企业得名、群众欢乐“一石三鸟”的效果,切实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过去,市、县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服务活动仅仅局限在所在城(镇)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内狭小且偏僻的空间,现在,我市通过实施文化“四进”零距工程,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被动“等待”群众、服务内容单一等局限,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区间和舞台拓展到公园广场、街道社区以及乡村场院、企业车间等各个区域,大大提高了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
(五)服务区域惠及城乡。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使公益文化服务对象惠及市民、农民等城乡各个社会阶层,改变了农村偏远地区多年看不上大戏、见不了城里文化人的现状。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均等化,而且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程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进一步推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开展。
四、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的社会效益分析
1.引领全市文明风尚,陶冶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四进”零距工程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此项工作的公益性质,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尽量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一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2.引导激励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项目的实施开阔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业余文化生活中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目前,全市30人以上的业余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已有1000个,分别活跃在广场公园、城镇社区、乡村地头,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
3.进一步集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放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应。以编排演出一台节目或筹备一场展览为例,过去一台节目或一场展览只在固定的、有很多局限的场地展演展示,往往都是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最好的效果也就只是三五千人的受众。而把同样演出和展览搬到公园广场,送到乡镇农村,受众最少都在十万人以上。虽然演出和服务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最终由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成本所实现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却无法估量。
4.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不均衡等突出问题。通过“四进”零距离工程的实施,走出场馆,把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解决了原来场馆不够、受众不多的现实问题,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不断提升渭南文化形象。“四进”零距工程由原来单一的服务内容变为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获得了国家级群星奖,有效提高了渭南市文化对外整体形象,展示了渭南的文化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切实增强基层文化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通过对社会群众团体的培育和扶持,实行以奖代补、重点补助等办法,解决了一些团体发展的困难,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培训,使得业余团队的表演更具有专业性,进一步激发了社会业余团体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干事创业热情。
作者简介:唐仙惠,女,陕西富平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