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探索
2014-05-30孙宇荣
摘 要: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应试教育只会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死板的记忆或是套用公式,缺乏灵活性。根据多年高中数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提高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实际问题;设置情境;社会实践;反向探索
一、以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的引入是一个传递数学应用意识的契机,能够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习的目的就变成了解决问题,其数学应用性自然就能够提高了。在新课引入时,可以采用问问题的方式,以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函数图形”时,可以先给学生列举出两对函数值,然后让学生推测出另外几个已知未知数x,求取另一个未知数y,并探求其变化规律。学生在未接触到函数图形时,一般会采用计算函数式的方法,但是不能够很好地表明数字的变化趋势。
这样,教师就能够引入函数图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渴望解决问题的动力。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有一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意见,然后对比几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记住了这一数学解决方法的优势所在。
二、设置情境,合理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是枯燥的问题,要设置一定的背景,让问题更饱满,使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例如,同样是在学习“函数图形”时,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示一个函数式的变化趋势,表示一串数字的规律,那么这个问题就是生硬的。但是,如果加以合理的背景,比如是近年來这块土地的丰收情况和浇水次数之间的关系,又或是天文台的观测数字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合理的背景,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和应用这些数学知识是有实际意义的,从而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另外,情境的设置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遇到问题的时候懂得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生活的态度,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三、社会实践,真正使用数学知识
数学教师除了空洞地给学生设置一些背景、情境之外,还要带领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知识、考试固然重要,但相应的社会实践也是巩固学习、获得更多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寒暑假期间,数学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习题外,还要鼓励或带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社会能力,对于将来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入工厂,去了解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走进农村,了解池塘中养鱼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等等。甚至是走向菜市场,帮助他们解决进货、记账、利润等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体现出数学应用的真正意义。初次实施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几个样本,了解实践过程的基本步骤,从已有的样本中总结出自己的实践安排。这样能够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避免盲目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四、反向探索,融会贯通数学知识
在一般的数学教学当中,都是由问题出发来思考运用哪些数学知识。如果能够反向思考,从数学定理出发,思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就能够实现知识的总结性应用,不断丰富和巩固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函数图象”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函数图象的特点来思考能够用于哪些方面:农作物的产量、股票的变化、工业产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等,然后对这几个应用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以后遇到有此特征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想到用函数图象的方法解决。这样的反向探索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具总结性和特点,从而保证融会贯通地使用数学知识。这一点还需要教师的监督,或者是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针对一个知识点来思考可解决的问题,人多力量大,自然会更加全面一些。对于一些不重要的方法也会给予及时否决,不会造成时间的浪费。之后代表发言,结合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得出几个知识点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及时总结,及时回顾,更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知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几个对号,更是一种合理、精细、科学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未来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李尚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2010(4).
作者简介:孙宇荣(1981.01—),男,学历:本科,工作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