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2014-05-30陈全煜朱娅蓉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克劳狄朱生豪卞之琳

陈全煜 朱娅蓉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哈姆雷特》是悲剧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意在解释封建王权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哈姆雷特》不仅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很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该作品成为舞台上的经典戏剧作品。本文主要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选取朱生豪和卞之琳先生的译文作为对比,结合自己的见解,对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剧作提供参考。

一、剧情及主旨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601年完成的一部悲剧作品,至今仍是经典的世界名著之一。作品主要描述的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各种冲突和斗争。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时候家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和变故,即父亲突然暴死,叔父克劳狄斯篡位,而他的母亲则改嫁于自己的叔叔。所有的一切變化都使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梦中,他的父亲告诉他是自己的叔父害死了父亲,于是哈姆雷特便开始为父亲报仇。在哈姆雷特看来,为父亲报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考虑,他身上所承担的是对乾坤的重整重任。在对问题的多个方面全面考虑之后,出于担心心事的泄漏、鬼魂的虚假和遭遇坏人的暗算,哈姆雷特感到非常心烦,只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来迷惑自己的仇敌,进而等待恰当的时机进行报仇。当克劳狄斯感觉到危险之后,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要铲除哈姆雷特。为了证实事实真相,哈姆雷特让戏班人员在宫内上演了杀兄、篡位和娶嫂的一出戏剧。克劳狄斯果然中计,非常惊恐,仓皇离开观众席。母亲让哈姆雷特学会忍让,但是却遭到了他的严重指责,并且在激怒当中竟然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此时的克劳狄斯派遣哈姆雷特出使英国,却暗中命人将他杀害。当哈姆雷察觉到其中的内情之后,只身逃回了丹麦。回来后的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情人因为父亲的死去和爱人的远离而发疯、溺水死亡之后,他感到非常悲愤,正中克劳狄斯的计谋。借助奥菲利娅的哥哥为父亲报仇的机会,克劳狄斯希望用毒酒和毒剑来害死哈姆雷特。最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的哥哥都中毒剑身亡,王后也饮毒酒而死,克劳狄斯则被人刺死。

《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情节主要源自12世纪的丹麦历史,莎士比亚正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王子复仇故事进行改写,使之成为一部经典的对时代面貌和封建意识进行反映的悲剧作品。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复仇本身就是和社会的改造紧密联系的,对丹麦的批判其实也是作者对英国现实社会的讽刺,作者这样写道:“世界本就是一个很大的牢狱,而丹麦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作品中哈姆雷特对复仇充满渴望,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对艺术进行深入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远远超过了他个人的恩怨情仇,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精神。作品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矛盾体,他一方面受到人文主义的强烈影响,在心中有着非常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就如理想一样完美。但是现实的一系列变故却将他的理想残酷打破,于是他便开始为父亲报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非常矛盾的,因为他不仅是想要为父亲报仇,他还希望自己能够将乾坤扭转。这样的艰巨任务使他不知该如何行动,同时受到性格内向、单枪匹马等处境的影响,他整个人是非常犹豫的,最后的结局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源自于外界罪恶势力的强大,同时也源自于他自身性格的弱点。因此,我们说作品所反映的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悲剧。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是当时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世界经典名著中的艺术代表之一。

二、《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作为一部诗体喜剧,《哈姆雷特》主要以无韵诗作为主体,同时还夹杂了一些歌谣、散文和押韵对偶句等。在莎士比亚以前的戏剧中,对散文和韵文是进行简单划分的,其中散文表现得更为轻松,韵文表现得更为严肃。在前期创作的基础上,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文学形式,使得作品更富有文学内涵。通过对《哈姆雷特》进行细心研读,读者会发现,在进行疯子形象的伪装之前和哈姆雷特决定下手进行复仇之后,他所说出的话语全部为诗文。而除了这两个阶段,其他时候的哈姆雷特只有在自己内心交谈的时候使用诗文,在和其他人进行对话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散文,只有两处例外。第一处是在王后的寝殿里,哈姆雷特试图通过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唤醒母亲的灵魂,第二处是哈姆雷特在向自己的密友坦露心迹的时候。莎士比亚这样安排哈姆雷特的语言形式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充分考虑了诗文和散文之间的不同。在作品中,哈姆雷特将诗文作为一种理性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样的语言是在和他的灵魂进行对质。哈姆雷特运用散文则是一种轻松的戏剧形式,旨在为自己的装疯卖傻作掩饰。也就是说,诗文是哈姆雷特内心的语言,散文只是一种掩饰的语言。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将对作品中哈姆雷特和密友霍拉旭之间的对白进行分析。在哈姆雷特装疯卖傻的时候,他与别人都采用散文的形式进行对话,旨在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掩饰,将所有的尖酸刻薄都在痴癫和嬉笑中展现出来。如果认为作品中是以散文形式为主要背景,那么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间的这段诗文对话则可以看做是一种变异。出于对霍拉旭的信任,哈姆雷特将自己的伪装脱下,用心灵的诗文语言和他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是他装疯卖傻以来的第一次真诚语言表露,能让哈姆雷特如此做的人也只能是霍拉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是充满困境和孤独的。通过对朱生豪和卞之琳两位翻译家的译作进行品读,我们发现卞之琳是以汉语白话律诗对诗体进行翻译,以散文来对散文进行翻译。由于卞之琳先生是一位诗人,并且在他看来莎剧本身就是一种诗体,因此他是莎士比亚作品译诗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看来,莎士比亚的作品既然是诗剧,就应该还原它的真面目,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原作的风貌,通过翻译来对原剧进行复制。而朱生豪先生则将作品全部译成散文体,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字句来对原文的意思进行真情传递。然而这样的翻译只是对原文的指称意义进行了传达,而无法做到对作品意趣的有效传递。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对形式是否忠实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作品主题能够完整体现的问题。

三、诗歌的音韵讲求

在翻译时,朱生豪先生更善于将原作的整体神韵和风貌进行有效的把握,不会过多拘泥于语言的细节,因此其译作所使用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诗意的,真正做到了将莎士比亚作品的精髓进行形象传递。在译完每一段作品之后,朱生豪先生都要将自己比拟为舞台上的演员,对译文中的语调、音节等进行申辩,因此他的译文能够做到声韵上的和谐,具有非常强的音乐感,非常适合在舞台上进行诵读。每一位读过朱生豪先生所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的读者都会深刻体会到,他能够很好地运用诗体来对莎士比亚的剧作进行翻译,并且每部作品的翻译都是非常精彩的。朱生豪先生能够做到对原文的贴近和真实反映原文艺术,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学识的厚重。莎士比亚研究者中的贺祥麟指出,朱生豪先生的译文最典型的特点是译笔流畅,就像高山上的飞瀑一样,一泻千里,让读者读来朗朗上口。如“How noble in reason!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朱生豪先生将其译为“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这种将名词作为中心的翻译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对于卞之琳先生的翻译,其译本具有整齐均衡和参差错落的双重美,在简洁平实之中透露著丰富新奇的美感,给读者一种井然有序的审美效果。这样的音韵结合方式适合英语的节奏,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将诗歌的节奏和优雅有效保留。如“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卞之琳先生将其译为“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这样的断句既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同时也突出了诗歌蕴涵的节奏美。对于翻译来说,朱生豪先生体现出的神韵意趣和卞之琳先生体现出的错落有致都体现了翻译者对莎士比亚原作解读基础上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两种翻译方式都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精髓进行了强力传递,也都向中国的读者传递了诗歌的优雅和美好。通过对比朱生豪先生和卞之琳先生的不同翻译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英文翻译的美,更能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很好的研读和欣赏。

四、结语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悲剧作品,直到现在仍然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我们在感受到作品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也被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吸引。对于《哈姆雷特》的译作,经历了文言文、白话文、散文和诗体之间的一种转变,并且还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译者看来,《哈姆雷特》所要阐释的目的和志趣都是不同的,因此其翻译也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然而正是这些译本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读者形成阅读需求的满足。所谓经典的魅力就是对其进行不断重译,并且在重译之中逐渐展现出一种永恒的效果。对于《哈姆雷特》的翻译,不论是朱生豪先生,还是卞之琳先生,抑或是后来的曹禺等人,都通过不同的译文对莎剧的原貌进行了展现,凸显了原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杨大亮,张军.浅论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08(24).

[2] 杨天地.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10(04).

[3] 洪溪珧,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的新视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4] 董莹.浅析莎士比亚译本——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J].理论建设,2009(03).

[5] 陈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448.

[作者简介]

陈全煜(1975—),男,湖北蕲春人,南昌大学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翻译;朱娅蓉(1971—),女,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克劳狄朱生豪卞之琳
喜剧《无事生非》
护你一生周全
《卞之琳》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论朱生豪的爱情观
卞之琳《断章》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朱生豪与宋清如
用新批评解读卞之琳的《春城》
一笑低头意已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