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2014-05-30李翠华
李翠华
[摘要]小学生学习应用题,应该从引导学生注意应用题的条件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了解应用题形成的过程,利用图表的直观性,把计算与图表结合起来,从文字叙述过渡到正式应用题,既能很快地让学生掌握应用题,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应用题 计算 图表 渗透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解答应用题就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认数时要注意应用题的条件
教一年级认数时,总要凭借实物或直观图,引导学生去数一数这个图中有几个人,那个图中有几只天鹅,几艘军舰,然后把数的共同结果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以帮助学生认识这几个数,学生认识一个数,又总是在已知数的基础上加上引出的教学时,就充分利用这种数引出的方法,有意识按应用题的陈述顺序组织学生观察和谈话,如教師在计数器上拨上2颗珠子,问“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这样教师问,学生答,尽管没有涉及应用题但都渗透了这样的思想:“第一次在计数器上拨上2颗珠子,第二次又拨上1颗珠子,现在计数器上共有几颗?”从而把学生的认识思路引上与应用题一样的轨道,既让学生认识了数,又为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计算与画图应用题要相互渗透
一年级的计算是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的,要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就得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求什么问题用加减法,即让学生初步把算理和算法联系起来,而计算与图画应用题的相互渗透,正是算理和算法的最早的结合。比如在教学理解2+1=3时,书中用一幅拼集图,图的意思是:原有的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后来又有一个小朋友也来参加扫地,这幅图很容易让学生看出来,拼集图是为了引出加法(2+1=3)而安排的,但图的本身确确实实是一幅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把看图、述图、列式计算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算式与算理的统一,也使学生在正式学习应用题前,已有一个应用题结构、特征相一致的认识模式。
三、用图表示应用题,提示结构
一年级教材中正式出现应用题之前,安排了若干道图表示计算题,这种题介于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叙述应用题之间,是由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过渡,这种图表式应用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每道题分三个字在表中,上两栏是两个条件最后一栏是问题,这样把简单应用题结构提示得很清楚;第二,第一个条件用图画表示,第二个条件是文字陈述,这样图文结合,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三,最后问题用括号显示,便于学生计算填字,也利于转化成问题,提出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图表达应用题的这些特点,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初步认识这种结构特征。例如,“在教学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6只鸟,树上共有几只鸟?”计算这道题时,教师就站在讲台上凭空而就是不可能达到预知效果的。所以我首先准备画了3只鸟的卡片,第一张上只有3只鸟,第二张注有又飞来6只,第三张注有又飞来6只后一共有多少?边讲述边将三张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边解边列出表格。
四、通过过渡转化,解答用题
由于学生对图表式应用题已有认识,所以教学文字叙述题时,由学生原题改成图表式应用题展示出来作为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把图表题转化为一般形式的应用题,这样全是形式上的转化,但两者在解答要求上是有差别的:(1)图表式应用题一般是以括号形式提出计算要求的。(2)图表式应用题只需要口算得出得数,将得数填在括号里即可,而一般应用题,应列出算式计算,并写出单位名称。(3)图表式应用题不答,而一般叙述应用题作答,教学时应注意这些差别,并进行解答应用题的严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