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转化:意义、指向和要求
2014-05-30彭祥睿黄志高
彭祥睿 黄志高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必须将又好又快发展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转化;指向;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为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在转化上作文章、下功夫,必须深刻理解实现科学发展观转化的重大意义、战略指向和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当前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必须加以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初步的分析。
一
一般地说,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从实践到认识或者说理论,只是完成了第一个飞跃,而只有实现了第二个飞跃,也就是从认识或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才是完整的。第二个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认识或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转化问题,正是为了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以实现第二个飞跃。“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应该说,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关系,我们是很清楚的。但由于长期苦恼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认识不够,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怎样从实践中寻求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更多是探讨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环节和规律。理论在形成以后怎样走向实践,需要通过哪些环节和途径,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内是在我们关注的视野之外,或者说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和考虑。转化,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理论走向实践的中介和桥梁。这个过程能否得到有效实现和实现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理论能否指导实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指导实践。转化工作做不好,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流于口号;或是走样变形,或是事与愿违。其结果都是理论的指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科学发展观强烈的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进一步显现了加强转化工作的重要性。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逐渐积累了不少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从全局全面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和国际挑战,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转化,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了加强转化工作的迫切性。经历过建国以来的曲折,特别是“文革”的严重挫折,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已深入人心。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发展到科学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重大跃迁,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独特超越,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它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是要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而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以及某些体制性因素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在一些地方尚未得到真正落实。胡锦涛指出,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2]这表明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工作刻不容缓。
二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转化的内容和指向,是推进转化工作的前提。2004年5月,胡锦涛指出,“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際能力”[3](p72)。这里讲到了“三个转化”。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将其扩充为“四个转化”。他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4]胡锦涛的讲话明确了科学发展观转化的基本环节和内容。
其一,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没有坚强意志,就难以摆脱旧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束缚,就难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沿袭旧的发展模式,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轻车熟路,而且在短期内更容易显示政绩以获取升迁的资本。而贯彻科学发展观,则要求领导干部既要看重“显绩”,更要注重“潜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更要注重生态的保护、社会的进步;既要注重当前利益,更要关注长远利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思想高度,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坚决反对短期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
其二,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决定了它是管大局、管全局的,是宏观战略层面而非微观政策层面的。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考虑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当然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
其三,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应该看到,仅有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观自觉,而不具备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还是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转化。科学发展观向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掌握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决策权,具体组织和指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以及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切实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擅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
其四,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科学发展观从主观认识向客观实践转化的关键一步。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或实证化,也是主体意志的客观化。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谋划发展的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都集中体现在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中。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效果。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政策措施,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终促进科学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政策措施,应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不仅是指具体的政策方针,也包含体制机制。胡锦涛强调,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p1090)
三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转化,还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要求。择其要者,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转化,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做法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p71)
只有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3](p72)
只有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才能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关键在于务求实效。正确的决策、好的工作思路,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来保证其贯彻落实。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以求真务实作风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5]
其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转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规定了科学发展观转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并以之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转化工作的基本依据。
其三,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转化,必须将又好又快发展和以人为本有机统一起来。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转化工作的应有之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不能离开以人为本来孤立地谈发展。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发展与以人为本割裂开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作了狭隘的理解,认为其含义仅在于合乎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首先是合规律的发展,即合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的发展,合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遵循发展规律,才能获得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推动发展。
总而言之,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2]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20.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J].求是,2006.(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作者简介
彭祥睿(1979-1),男,籍贯:安徽潜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项目来源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011sk698);安徽大学教研项目(JYXM2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