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量词重叠式历时发展研究

2014-05-30

语言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历时量词句法

麻 爱 民

(嘉应学院 师能部,广东 梅州 514015)

胡附(1984:55)、高更生(1984:27)和黄伯荣、廖序东(1991:23)认为“一A一A”的省略形式是“一AA”。宋玉柱(1981:14)认为:“‘一A一A’有它的繁复形式‘一A又一A’,‘一AA’有它的省略形式‘AA’或‘一一’。这样,这一系列语法格式的全貌就应该是:一A又一A——一A一A——一AA——AA(或‘一一’)。”各家都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来讨论问题的,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以上排列方式就站不住脚。这个问题只有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关于量词重叠式历时发展问题,郑远汉(2001:4-11)有所涉及,但郑文侧重从平面角度考察,并非专门的历时研究,没能正确地揭示AA、一AA和一A一A式(郑文分别记作“BB”、“ABB”、“ABAB”)产生的正确年代,本文试图从汉语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量词重叠式的历时层次

我们的研究先从确定现代汉语常用、次常用量词开始,主要参考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现代汉语量词手册》、《现代汉语八百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从中选取常用、次常用量词105个,利用汉籍全文检索和国学宝典、大正藏等电子文献,检索这105个量词的AA、一AA、一A一A三种重叠式在各个时代的分布情况,为了便于观察制成下面的简表,表中的数字表示量词的数目(注意不是频次)①本表只统计各个时代可以重叠的量词数目,不标注具体量词。详见麻爱民(2008:186-188)的附录。:

形式时代 AA 一AA 一A一A汉代 1 0 0六朝 10 0 0唐代 23 5 0宋代 8 9 0元代 2 8 1

明代 10 20 17清代 15 26 37现代 7 34 43

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AA式始于东汉末期,只有1个量词“处”可以重叠,例如:

1) 自哀平间,郡国处处有豪桀,然莫足数。(《汉书·游侠传》)

2) 然郡国豪杰,处处皆有。(《前汉纪》)

到了六朝时期 ,“篇”、“级”、“章”、“重”、“片”、“节”、“层”、“卷”、“种”、“根”10 个量词可以用AA式重叠,到了晚唐五代时期AA式成为一种常见的重叠形式。

一AA式始于唐代,只有“个”、“重”、“层”、“条”、“点”5个量词可以重叠,例如。

3)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雍陶《题情尽桥》)

4) 魔女者,一个个如花菡萏,一人人似玉无殊。(《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一AA式在宋元时期有所发展,但真正的兴盛则在明清时期。

一A一A式始于元代,只见到“个”的重叠例证,例如:

5) 一个一个儿窝的眼又瞎。(《全元散曲·王大学士·元和令》)

一A一A式明代有所发展,但真正的兴盛则晚至清代和现代。

上面是就量词重叠形式的总体情况而言的,我们可以说量词重叠先有AA式后有一AA式,最后才发展出一A一A式,那么,具体到某个量词,尤其是早期产生的量词,其重叠式的历时层次也很明显,例如:

6) a.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朵朵似君心地白。(齐己《赠念〈法华经〉僧》

b.一枝枝艳冶轻盈,一朵朵妖娆窈窕。(《大唐秦王词话》第三十九回)

c.一朵一朵的堆在线上,顷刻结成了一个大花球。(《品花宝鉴》第三十一回)

“朵”的三种重叠式依次出现在唐代、明代和清代,其历时层次明显。

关于以上三种格式的历时层次问题有两种情况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不同格式虽然同时产生于某一个时代,笼统地说是同时代的,但仔细分析仍可以分出先后。例如:

7) a.先将左壁上摹过的纸,一张张对月照看,依旧一字俱无。(《三遂平妖传》第十一回)

b.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不许手攀而上。(《西游记》第四十六回)

例7)a句是罗贯中小说《三遂平妖传》的句子,b句则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句子,罗贯中是明代早中期的小说家,吴承恩是明末小说家,《三遂平妖传》的成书早于《西游记》一百多年,可以断定两个例子同属于一个时代但前者稍早。

第二,晚出的量词时代层次不够明显,但并未见到反向发展的例子。量词重叠的时代层次表现为越早产生的量词其重叠形式的时代层次越明显,晚出的量词则时代层次往往不够明显。这是因为后期三种重叠方式已经成熟,有些新出现的量词可以直接进入到这些格式中,不必也不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所以晚出量词重叠形式的时代层次就不是很明显,但重要的是在我们考察的105个量词中还没有看到AA式晚于一AA式,一AA式晚于一A一A式的反向发展例证。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给出一个量词重叠式的发展序列:AA≥一AA≥一A一A(≥表示早于或等于)。

(二)量词重叠式的句法分布

三种重叠格式共同的句法分布是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和“状语”,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可以表[遍指]、[逐指]、[连续]等语法意义。下面我们以“个”的重叠式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作主语:

8) a.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贯休《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b.其魔女者,一个个如花菡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c.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作定语:

9) a.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元稹《寄赠薛涛》)

b.许公推详道:“一发是了。梦中道‘只看夜明’,夜明不是月郎么?一个个字多应了。但只拿了月郎便知端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c.那火头已是望见有丈把高,一个一个的火团子往天井里滚。(《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作状语:

10) a.或云:“折半列三针筒。鼻孔在什么处?与我个个拈出来看。”(《古尊宿语录》卷十七)

b.东坡云:“四位小娘子问小官求诗?有有有。一个个说,从,从那个起?”(吴昌龄《全元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

c.道人也不慌,也不忙,随将手到袖中去一个一个取将出来。(《隋炀帝艳史》第三十回)

“个个”、“一个个”、“一个一个”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状语”,三者的句法分布基本相同,而且各种句法分布的历时层次也比较清楚,无论是作“主语”还是作“定语”和“状语”都是按照“AA”→“一AA”→“一A一A”的时代层次排列下来,这正可以反映三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三种重叠方式虽然都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但有所侧重,因为“AA”式重叠具有很强的指称性,强调[遍指],是静态的,所以常作由体词来充当的“主语”和“定语”,很少用作表动态的状语①在“一AA”和“一A一A”格式出现以前也偶用“AA”作状语表达[逐指][连续],如上面的例11)a出自宋代的《古尊宿语录》,“与我个个拈出来看”,“个个”是指将前面讲的几个话头“一一”参悟出来,这里的“个个”大体具备了[逐指][连续]的语义特征,但同“一个个”尤其是“一个一个”比起来其表达[逐指][连续]是不明显的,主要依靠动词的意义和相关的语境,所以“个个”作状语表达[逐指][连续]的用法很快被淘汰,代替而起的是“一个个”和“一个一个”。。而“一A一A”的独特之处是强调[连续],是动态的,所以常与动词相伴作状语,很少用作表达指称意义的主语和定语。而“一AA”正处在静动之间,“动”不及“一A一A”、“静”不及“AA”,所以它的用法也介于二者之间,既常用于作“主语”、“定语”也常用于作“状语”。

(三)量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其发展

量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同句法位置有关,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只取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例证加以比较。从语法意义上看,以上三种重叠格式的语法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我们先比较一下“AA”和“一AA”的用法。例如:

11) a.如今都教坏了后生,个个不肯去读书,一味颠蹶没理会处,可惜!(《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b.子春心中暗喜道:“我终日求人,一个个不肯周济,只道一定饿死。”(《醒世恒言》卷三十七)

12) a.即众将个个都是少年英雄。(《狄青演义》第六十七回)

b.心想,这些候补小班子时头,一个个都是穷光蛋,靠得住的实在没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

对比例11)、12)的“个个”和“一个个”,“个个”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每一”,遍指所有的成员,表示没有例外,是就事物的整体而言的,并不特别强调每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是一种泛指的说法。记作[+遍指][-个体]。“一个个”也表示“每一”,遍指所有的成员,这同“个个”是一样的,除此之外,“一个个”还强调所有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可以记作[+遍指][+个体]。由于“一个个”比“个个”增加了对于每一个成员(个体)的强调,所以语气更强,这使得“一个个”经常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中:

13) 想当初狂态,醉乡中放浪形骸。吾侪,尽都是五陵豪迈,都是些阔论高谈梁栋材。一个个安邦定策,一个个剑挥星斗,一个个胸卷江淮。(谷子敬《全元散曲·喜迁莺》

14) 秀才每心肠黑,一个个贫儿乍富,一个个饱病难医。(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三折)

15) 不教你作乡头里正耆长大户,一个个作师子儿去。(《古尊宿语录》卷十)

16) 天下好人也有穷到底的,难道一个个为官不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例13)是一个典型的描写句,“一个个”连用三次增强铺排的修辞效果,例14)表达感叹的语气,例15)表达祈使的语气,例16)表达反问的语气。“一个个”经常出现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而“个个”常在语势比较平缓的叙述说明的语境中出现,如例11)a、12)a,这可以证明“一个个”比“个个”语气更重、更强,所以我们认为“一AA”式是“AA”式的强势表达,同时这也说明“一AA”式是在“AA”的基础上为了强化表达而发展出来的。

下面谈谈“一AA”和“一A一A”,二者常常出现在状语位置上,都可以表达[逐指][连续]的语法意义。“一A一A”式元代萌芽,清代、现代才兴盛起来,在“一A一A”格式出现以前,表达相同的语法意义主要采用“一AA”式,如上例10)b出自元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东坡云:“四位小娘子问小官求诗?有有有。一个个说,从,从那个起? ”这里的“一个个”作动词“说”的状语,“从,从那个起”可以证明“一个个”是按顺序逐个进行的,而且是一个接一个地连续进行的,可以记作[逐指][连续]。“一AA”虽然可以表达[逐指][连续],但重在表达[逐指],而表[连续]则相对较弱,当需要强调[连续]时,“一AA”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后来产生的“一A一A”式正弥补了“一AA”式在表达[连续]方面的不足。试比较如下:

17) a.只是还认得不真,一个个的取将下来。(《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一回)

b.道人也不慌,也不忙,随将手到袖中去一个一个取将出来。(《隋炀帝艳史》第三十回)

18) a.莫说百十个,就有几千、几万,只要一个个查明白了好打,棍棍无空。(《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b.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的细查。(《儒林外史》第七回)

对比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例17)b的“一个一个”比例17)a的“一个个”更强调[连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更长,这可从例17)b的“道人也不慌,也不忙”中体会到。例18)a同例18)b比较,例18)b更强调按顺序、无一遗漏的“细查”。总体上看“一A一A”是“一AA”的强势表达,同时也可以证明“一A一A”恰好是“一AA”在相同位置因强化表达而发展出来的。

汉语量词重叠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历时发展顺序是从“AA”→“一AA”→“一A一A”,这一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性。从语言形式和语义关系上看,随着语言序列的加长,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随着增加或者增强。这种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这恰好体现的是语言的临摹性,正如石毓智(2000:166)所言:“也就是用语言形式的长表示现实世界的多。”当然,量词重叠式的不断发展其内部动力还是来自表达的需要,是语言表达不断追求准确和精密的结果。

高更生 1984 《现代汉语》,山东教育出版社。

胡附 1984 《数词和量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 1991 《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麻爱民 2008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与发展》,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毓智 2000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

宋玉柱 1981 关于数词“一”和量词相结合的重迭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郑远汉 2001 数量词重叠,《汉语学报》第4期。

猜你喜欢

历时量词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