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4-05-30张澧生
张澧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精细化、运行管理、质量监控、服务保障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障。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意义
我国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确定了职业教育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我国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学校研制的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体系不够精准、运行管理系统评价体系不够精良、质量监控系统评价体系不够精确、服务保障系统评价体系不够精密。
(一)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基于四个字:精、准、细、严。高职机电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发、教学进程、教学环节、课时安排、学分比例、毕业标准、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要求,要遵循高职机电类教育的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可控、在控,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精确决策,精明管理,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做到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强调有令行、有禁止和对组织决策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考核、奖励、处罚和其它的激励手段引导、培育、推进人才培养的精细化[1]。
(二)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1.有利于加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快,还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不少学校借鉴中专或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价。
2.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人才精细化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促进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涉及的问题很多,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精细化人才培养视阈下,根据社会需要,结合湖南省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研究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整体设计
以构建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我国高职教学质量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体系构建和理论探讨研究“双向推进”为技术路线,整体设计切合实际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呈螺旋曲线,见图1。
图1 教学质量螺旋曲线
教学质量包括11个环节:人才需求分析、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制定教学规范、采购、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反馈、纠正和预防措施。这11个环节构成了一个教学质量系统,形成和发展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PDCA”循环。每经过一轮循环,教学质量就有所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中,总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且连绵不断,永无止境[2]。根据教学质量螺旋曲线,结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学院的基本情况,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体系指标层次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如图2。
图2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三、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精细化评价体系的四大模块保障
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施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指标,是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水平的保障。
(一)培养标准系统保障
1.质量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合一”,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学院的基本情况,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精细化评价和监控体系。
2.目标定位。根据湖南省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优势产业,培养企业中、基层一线骨干,培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机电产品制造、维护与售后服务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机电类一个以上工种的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机电产品开发设计专业领域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机电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运行管理系统保障
1.理论教学。是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健康和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按照理论教学的一般规律,通过教材、教参、教学设备、媒体等,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编制和改革。
2.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三个环节组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到顶岗实习,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用。需要从实训教学内容、实训场地布置、实训设备及工量具管理、实训组织过程、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3]。
3.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设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的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小组,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对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估,收集汇总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核结果,分析、总结各类反馈数据,针对教学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务处、二级学院汇报勾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评估、整改意见,为学院的教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和调控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服务保障系统保障
建设以校本教材为基础,以配套资源库建设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材《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电气CAD》等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并公开出版,争取立项省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
所有课程均要实现资源空间化,部分课程要推行教学空间化,重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PLC及其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课程要制作专门教学网站,每门课程均要制作整套交互式动画教程、整套技能操作的视频教程。
依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建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PLC 及其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电气CAD》精品资源共享课,采取以项目为载体、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引导全院课程改革建设,并争取立项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效果,而且对学院特色发展提供重要的渠道。评价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从专业建设角度评价是可行的。
推进项目载体、做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弹性式订单式培训和海外服务式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保留学校教育中完善的人文、健康、思想素质教育体系,专业素质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实施。在应用电子、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式、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等,专业核心课程采取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或者利用校内资源仿真企业的项目实施项目教学。
2.课程建设。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选定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展开,改革成效评价从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资源来评价,非常有针对性。课程教学方法以“做学结合”为基本要求,推行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改革。企业课程由企业根据其车间管理模式实施教学,课堂教学仿真企业生产管理,实施班组管理,积极引入企业看板管理、进度管理、工艺管理等模式。课堂教学实施“一评两会三定”模式,即课堂教学要一项目一评价,要精心准备好课前、课后两个会,学生学习中要定工位、定团队、定时间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
科学设计学习内容,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社会主体和学生主体进行评价;[4]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课程教学手段,推进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数字化教学。所有课程要开展空间化,将教学资源上网,部分课程要实现教学空间化。利用通信技术,将企业工程项目实时导入课堂,推进远程实景课堂建设。
3.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如图书馆、校园网、学术活动、师生对院校学术氛围的满意度、教风、学风、后勤保障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运动场馆、体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等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障。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技术开发、分享成果、实施项目化教学,实现互利双赢。推行“旺工淡学”、实施“721”工作时间制度及对部分由企业专家所授的课程集中排课;引进企业、行业大师、名师在学校设立企业大师工作室、开设大师讲坛等措施,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提高企业参与度,使工学结合、课程交流、人员互培等落到实处。
(四)质量管理系统保障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闭环”环节就是教学质量的监控、分析和改进。不能“闭环”的管理体系,就不能进行控制,最后就只能自取灭亡。该指标主要通过质量控制、分析、反馈与改进来实现[5]。
1.质量控制。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过程必须符合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便捷等原则,体现导向、诊断、激励、反馈、鉴定等功能[6]。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反馈与改进。为满足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顾客的要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班主任评教、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和日常检查等都要纳入评价数据库中,中期检查和督导评课虽是抽查性的,涉及面小,也可作为参考。综合评定的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相结合,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能够实现我国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精细化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因材务细致、施教求精益为原则,建立高职精准的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体系,根据精、准、细、严的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教学质量螺旋曲线,设计的机电类高职院校精细化评价一二三级指标,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发展的不同有所不同,对指导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评价提供了参考。
[1]成立平.试论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J].湖南社院学报,2009(10):71-73.
[2]林丽琼.基于QFD方法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3]刘茂福.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26-28.
[4]柴艳妹,马燕林,张艳梅.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3):26-30.
[5]王丽娜.基于ISO9000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白景永.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