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4-05-30李娜
李娜
【摘 要】语文课要上得美。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冬天的赞美之情中去。借助信息手段,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环境中,认识到情寓于“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传统教育中,长期受到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对道德情感没有正确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的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这应该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回答。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上好开学初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等,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接下来我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师生谈话、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引发学生的探求的热情,使学生有探求新知的欲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趣味,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步一步将学生带入思想教育中。教师还应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教师作为良师走近学生的心灵。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有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身临其境,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情入课堂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铃声一响,老师走进教室,一部分同学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听老师讲课,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很难进入状态,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形成一种活跃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境界,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如讲《济南的冬天》一课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称,清人刘鄂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诗句,可见,济南的冬天也肯定与北国的冬天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冬天的赞美之情中去。
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语文课本当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培养,增加了很多优美语言、较有新意的文章。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在教这些文章,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产生的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对所学内容根本就不理解。因此,我们要借助信息手段,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有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感情共鸣但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成熟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判断事物的真、善、美,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判断的。语文教材中,富有诗意的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这就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握住情感的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只有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才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前,教师要深刻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这样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的领悟中,受到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环境中,认识到情寓于“理”。让学生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进而塑造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师生互动的, 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学生就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丰富了头脑,并且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懂得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1]陈华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江苏:苏州大学,2010年
[2]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2)
[3]沈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