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05-30马惠美
马惠美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化学课本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益。下面笔者根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规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是用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但是,从传统的化学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还普遍存在着实验目标不明确、方法简单呆板,学生操作不甚规范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利用电教,可大大的改善这些弊端。
1.运用模拟投影,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因此,实验操作前有必要投影操作方法的模拟演示,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即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2.运用综合投影或计算机辅助课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在某个实验完成之后,将各个零散的实验部分的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过程等制成投影,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总体认识。学生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就将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的投影片给学生放一遍,这样在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起到了小结的作用,这不仅使先后的实验现象连贯地再现,而且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化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等方面都跟化学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联系及应用,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并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将画面呈现给学生呢?我潜心研究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物质的联系,利用课余时间拍摄到了大量图片和录制了相关视频,制成《化学与生活》课件,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与现象:生石灰干燥剂、加碘盐、牛奶说明书、生锈铁钉、汽水、洗涤灵、丰盛的菜肴、醋与碱反应、干燥生石灰与水反应、用醋除铁锈、用洗涤灵去除盘子上的油污、自制简易净水器等,配以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现,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于这些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扣学生心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处在教育一线的我们,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为优化课堂教学敢于尝试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言亮.多媒体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究.学周刊:A,2013年第9期
[2]雒丽楠.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