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特长发展

2014-05-28袁绍旭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4期
关键词:个性特长语文教学

袁绍旭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努力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解除对学生的人为束缚,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个性 特长

尽管近几年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但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抱残守缺,一些教学理念和技术水平还相当滞后,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提出“尊重学生个性,关注特长发展”这个话题十分必要。

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班级集体授课制有利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对比,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但这一群体教学模式却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了弥补群体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真正地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很成功的举措,但是笔者认为有些做法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改进,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适当的分组,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展示

语文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之所以在当下非常流行,那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依据了社会互动理论,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但是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发现课堂分组教学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执教老师常常为了分组的方便,让前后四个同学临时拼成一组。这样做,课堂组织是方便了,但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常常默默独立于小组热烈的讨论之外,有些小组成员各做各的事情,没有讨论探究问题的意向。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客观地存在个性的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小组成员很难做到精诚合作,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合作探究的进程。分组合作探究时其实很有讲究,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角度去分组,根据每个组的整体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探讨内容。分组合作教学,也不一定就是课堂上做一下形式,而是他们一直就是一个研究团队,课堂研究,课后也有相应的研究课题。分组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问题特征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组。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合理分组,而非临时搭建。

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互动。课堂互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些学生将会因为你的一句激励的话而改变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措辞适当才是最好的表扬,最好的激励,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个性特长才能发展。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注意连续性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也是。因此对他的变化发展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连续性。这一次评价要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同时要为下一次评价埋下伏笔。例如:你的表现比上一次有进步,希望下一次有更大的进步;和上一次的表现相比,你的进步是语言表达更有层次,需要努力的是要再大胆一些。诸如此类的评价,既是对学生进步的肯定,又能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希望,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

2.评价要注意针对性

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开药方一样,要注意对症下药。药用得对症,定能药到病除,如果药用得不对症,花费再多的精力也无济于事,对学生的评价也一样要注意对症。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对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要多鼓励,对草率马虎的同学要多提醒,对理解力较差的同学要多点拨。只有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弥补学生个性中的不足。

3.评价要注意及时性

及时性主要针对非课堂即时评价。《学记》中说:“当其可之谓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才能起作用。失去时效性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这在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上显得尤为突出。从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的那一刻开始,学生心中就强烈地希望知道自己的作文写的如何。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时把他作文中的闪光点告诉他,并加以肯定,把作文中的存在的问题指出来给他看,并告诉他如何解决,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要拖延一两个星期才告诉他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解除人为束缚,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凸显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常常是双重的:一面在努力地传道授业解惑;但另一面又不知不觉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到了实际课堂上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是我们的思维束缚了学生,所谓的“精心准备”无形当中给学生的思维画了一个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这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参照物,总是把作品中的某一个形象和自己进行对比,把作品中的某一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于是常常有一个现象,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常常比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对作品理解得深刻。从另一个角度讲,在阅读中越能结合自己的个性,理解也会越准确深刻,越具有创造性。但是在实际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束缚,无法结合自己的个人阅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地解读。因此从学生角度,没有必要顾忌“标准答案”,不能被外在的因素束缚,否则就无法驰骋自己的思维,做出有个性的独特理解。而《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方面的建议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做出合理评价。从教师角度,教案的设计都要注意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平台,而不能让学生顺着你预设的思路思考。只有解除束缚,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四、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之花会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不是学生缺少个性,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挖掘,才会发现坐在我们面前的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神奇的书,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每一个学生,留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往往能够给语文注入一股新的活水。

写作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写作中的个性是最美的花朵。写作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把自己的亲生经历描述出来。《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然而一些存在从众心理和缺乏自信的同学往往在写作时故意回避这些。这是写作的大忌。忽视自己的经历、情感、观点去盲目效仿别人,这样写出的文章必将暗淡无光,失去创造的本质。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多观察多思考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东西,并进行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探索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经历、情感、对社会的看法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也既是教学策略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才能到处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只有真正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做到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对学生特长的真正关注,学生就会从依赖接受型向探索研究型转变。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每一个同学找到提高语文素养最适合的途径。应该相信,途径对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就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黄希庭、郑勇. 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

[3]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4] 张景焕. 教育心理学[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

[5] 曹明海. 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 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中学)

猜你喜欢

个性特长语文教学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