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驿站长》中的小人物

2014-05-26陈璐

文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普希金小人物形象

陈璐

内容摘要:在俄国文学史上,《驿站长》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小人物”形象,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诚惶诚恐的驿站长老头,并给予“小人物”深刻的同情,驿站长是阶级压迫的牺牲品,反映了现实森严等级制度下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高尔基说:“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适于普希金,就是有他的《驿站长》。”

关键词:《驿站长》 普希金 “小人物”形象

《驿站长》中作者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叙述了驿站长萨姆松·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其情节十分简单:通过别尔金的三次经过驿站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人物”故事。“我”第一次在风雪中来到一个偏僻的驿站时,遇到了驿站长和他活泼美丽的女儿杜妮娅,父女俩相依为命的日子,单调但也其乐融融。当“我”第二次在风雪中来到该驿站时,驿站长变得憔悴而衰老,絮絮叨叨的诉说他的女儿杜妮娅被一个骠骑兵骗走了的经过。而最后“我”经过此地时,驿站长已经死了。

整部作品细节画面精致:画面一,当驿站长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骠骑兵的宅子时,在客厅明亮的灯光下,他看到杜妮娅穿着贵妇人的衣裙坐在那里,美艳动人,而手指正在抚弄着骠骑兵黑色的发卷。抬头突然发现了驿站长,杜妮娅脸色惨白,一声惊叫晕了过去。驿站长对着面色苍白走过来的骠骑兵说,“大人,你已经玩腻了,把可怜的杜妮娅还给我吧。”却被骠骑兵推出家门,摔在雪地上。画面二,作者站在驿站长的坟前,给了带路的小男孩几个钱。那小男孩说,几年前有一个官家少妇带着两个小少爷在这坟前哭了一场,给了带路的他好多钱。

普希金在《驿站长》中以简洁、精细的语言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作了典型概括,真实地表现了小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读来亲切动人,如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一.小人物的生活

《驿站长》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十四品小官吏驿站长的社会地位。在19世纪的俄国,驿站是由低级的官员——驿站长管理的。当时在全国的交通要道上都等距地设有驿站,国家的公交函件就是通过他们一站一站地传送的。过客们就在驿站里歇息,驿站长的职务就是为过客配备驿马。他根据过客的社会地位和职务做出安排配给不同数量、等级的马匹。驿站常常发生短缺的情况,国家的高级官员便可优先使用马匹,其余的旅客就只得等候,有时要耽误上好几天,这些久等的过客难免不满,自恃社会地位高于驿站长便对他横加欺辱、训斥。文中这样写道:“驿站长是怎样的人呢?一个十四品的真正受气包,其官职不过只能使他免于挨打,而且也并非能经常做到这一点……那他的职责是怎样的呢?难道不是真正的苦役吗?……”

看完《驿站长》后对驿站长的住所留下的印象是“简陋而整洁的住房”,小屋看起来觉得温馨而生气勃勃变得……这些驿站环境描写伴随着叙述人别尔金的三次来驿站的所见逐次发生变化:初次到驿站别尔金感到的是一个安逸、愉快、温暖的环境,其中有三个小细节:窗台的几盆凤仙花、挂着花帷子的床和四幅《浪子回头》的画,站长是个朝气强壮的人,还有一个美丽、聪明、勤快的女儿杜妮娅,虽然是五月的春雨时节,浑身被淋了雨的“我”到了驿站,摆上茶就更觉得温暖、舒适、愉快。第二次到驿站的气氛完全不同了,与第一次形成鲜明的对照,有种不祥的预感。老站长的住所景物依旧,但窗台上的花不见了,气氛也变了,“周围的一切全显得荒凉和散漫”。美丽的杜妮娅也不见了,站长由一个朝气强壮的人变成一个衰弱的老头子。这为驿站长的悲惨遭遇制造了氛围。与第二次相比,第三次就更其凄凉了,把“小人物”驿站长的悲剧推向高潮。驿站撤销了,老站长死了,只有一座坟墓。秋天里一片悲凉肃杀的氛围和凄凉的坟地形成强烈的悲剧效果,“它是一块光秃秃的地方,没有一根围栅,竖着许多木头十字架,连一棵小树也没有。我这一生中没有见过这样凄凉的坟地。”如此荒凉的坟墓是“小人物”凄凉的归宿。

驿站长是个社会地位低微,下层贫苦的老人,他的生活充满着屈辱和苦难,他的唯一安慰和幸福就是有一个聪敏、活泼的女儿,他与女儿相依为命。老站长对女儿深深的爱远比一般的父爱要丰富的多,他的妻子死得早,仅留下这个人见人爱的女儿,又懂事、又伶俐,象她过世的母亲,老站长是那么地依赖自己的女儿。“‘喂,杜妮娅!站长喊道:‘把茶炊摆上,再拿点奶油来。说话间,从屏风后出来一个约莫十四岁的姑娘,奔到门厅里去了。她的美貌惊动了我。‘她是你的女儿吗?我问站长。‘是我的女儿,他带着十分骄吟的样子回答,‘完全像她过世的母亲,那样的聪明,那样的伶俐。”从这段初次登场可以看出,女儿杜妮娅是他孤独生命中的唯一慰藉,把杜妮娅带走了就等于带走了他的一切,带走了他的生命。

二.小人物的反抗

驿站长唯一的女儿杜妮娅被高官明斯基拐走之后,作为一名下层社会的父亲,他不甘心,决定要夺回自己的女儿、保护自己的女儿,于是他徒步到了彼得堡。他先后四次寻找杜妮娅,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凌辱:第一次找明斯基时被勤务兵拦住,“十一点以前不接见任何人”;第二次终于见到了明斯基,却被塞钱打发了;维林想见女儿一面,第三次找到明斯基的住处,但被勤务兵赶出;最后有马夫指点终于见到了女儿杜妮娅,没说上一句话就被明斯基推在楼梯口。朋友劝他去告状,他“想了想,摆了一下手,决计让步了”,老站长只好回到驿站,孤苦伶仃地在悲惨中借酒浇愁。

维林反抗过,但最后他是放弃了,这种“小人物”的反抗方式是由他的“小人物”地位和“小人物”性格决定的。首先他很清楚自己和明斯基地位的悬殊,深知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告状也无济于事,他没有能力抢回自己的女儿。他只有抱着一线希望低声下气地哀求明斯基归还女儿,面对高官的强暴,他无能为力,别无选择,只好静静地等待着“小人物”的悲惨结局,这是“小人物”真实的苦难生活。

从性格上看,“小人物”维林是一个善良敦厚、待人和蔼的老头,忠于职守而又懦弱、凡事忍让的小官吏,仁爱慈祥的父亲。他为人温顺,安于命运的安排,他认为“灾难躲不了,命中注定的事难逃”,这是“小人物”的性格局限。他在明斯基面前带着眼泪向对方恳求:“大人,请行行好把”,当明斯基粗暴地把他推出来后,他只有安于苦难,选择了放弃。另外,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他放弃了要回自己的女儿,他用自己伟大父爱成全了女儿。即使归还了女儿,结果也只能造成女儿的不幸。女儿爱着明斯基,女儿回来也得不到幸福。当他看到女儿身穿盛装沉醉于爱情的幸福之中时,他惊呆了,作为一个为女儿着想的父亲,他不忍心去破坏自己女儿的幸福。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女儿要与上层社会的明斯基相爱就必须舍弃自己的父亲,在这种不公平的选择面前,他成全了女儿的选择。老站长伟大的父爱正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真实的人性。endprint

他就是那么一个真实的老头,一个普通的伟大的父亲,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也只能是一个在困厄中挣扎的“小人物”。他用“小人物”的方式反抗这种苦难,在这个社会“小人物”别无选择,注定了“小人物”的悲剧。

三.小人物的悲剧

驿站长选择了让步,成全女儿的爱情,在这个森严的等级社会中,“小人物”付出父爱的唯一选择就是在后面默默地担心女儿,从此老站长在孤独中做过种种猜想,都是杜妮娅如何遭到不幸,从未梦想过她会幸福。驿站长作为一个经历过几十年风雨,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已经看透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悲剧使老站长对上层阶级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阶级“成见”,按照他的“小人物”逻辑,他的女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天天以酒度日,日日担心女儿有一天被抛弃。老人日夜思念自己唯一的女儿,深恐女儿遭到更大的灾难以至于希望自己早点死去,精神十分痛苦的他被恐惧和忧虑困扰,郁郁而死。

故事的结尾是一位漂亮的贵妇坐着六匹马拉的轿式马车,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个奶妈,还有一条黑色的哈巴狗来到老站长的坟地上,那位贵太太躺在坟上哭了。杜妮娅并没有像维林所担心的那样被抛弃和流浪街头,而是一直得到明斯基的宠爱成为一位贵妇人,这个结局是维林原来的担心显得多余,郁郁而死的悲剧似乎是自己虚构所致,他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活着,可是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如此大的玩笑。这是一种“小人物”的逻辑,是“小人物”的生存法则,是“小人物”的必然悲剧。

老站长孤独的死与杜妮娅的贵妇人结尾有一种出乎预料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更衬出“小人物”的悲剧,老人凄凉的墓地“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没有围墙,竖着一个个木头的十字架,连一棵能遮阳的小树叶没有”以及淡淡地描写成为贵妇的杜妮娅在犹豫致死的父亲坟前哀悼的情景,从而透出一股撕心裂肺的“悲”,这种阴阳相隔的家破人亡极具震撼力,真是“无处话凄凉”,把“小人物”的悲剧推到了顶峰。

驿站长的悲剧命运是“小人物”的共同悲剧,在“小人物”注定是悲剧的社会,驿站长的父爱与杜妮娅的爱情无法得到和谐,逃不出感情与地位之间的矛盾,更注定了维林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①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219页

②普希金.《普希金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

③孙星涵 陈丽.《〈驿站长〉小析》.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开发区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希金小人物形象
孤独的普希金
普希金的数学题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我曾经爱过你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