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2014-05-26周荣伟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位角平行线平行

周荣伟

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林伟.基于课程标准理解的教学创新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林伟.基于课程标准理解的教学创新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林伟.基于课程标准理解的教学创新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同位角平行线平行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平行线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三线八角中的主线——截线
“三线八角”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