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场

2014-05-25

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办学校体育课家长

立场

折腾家长或学生的活动最好没有

哈渤在2014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国人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弘扬一下体育文化,让人们从小强身健体,善莫大焉。问题不在体育文化,而在做法的形式主义、粗暴和强制性,对促进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又没什么实际作用。

某学校学生们被要求一大早去离市中心很远的体育中心集合,搞体育文化节。720个孩子被要求打眼影、喷发胶,不论男女穿上露脐衫,做成统一造型,做团体操。为了某项集体活动,孩子们统一着装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适合孩子们,同时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不能是学校随心所欲地要求。学校的这种集体活动,可不可以搞?可以,但必须学生自愿,家长同意。

一大早赶到城外,折腾的不仅是学生,还连带了全校学生的家长。家长来自不同单位,哪怕是重要的公共值班部门,您也得听小学的。在当下,学校折腾家长已经折腾惯了,“绑架”家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儿,连被折腾的家长都见怪不怪了。

活动当天,在老人、儿童不宜外出的重度污染的空气条件下,学校竟堂而皇之地要求小学生清早穿着露脐衫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学生们在晨风里瑟瑟发抖,学校有没有为他们的健康考虑?

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把国家拖进动乱的时代过去了,追求个人政绩的长官意志被质疑、被否定了,但学校意志(可能只是校领导和几位老师的想法)还大行其道,有时甚至侵犯学生的权利,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缺陷。

以法律形式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各国政府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立法确立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的自愿原则,禁止意义空泛、有损学生健康的形式主义的集体活动;严厉禁止利用学生进行政治造势、商业炒作、自我宣传等各种装点门面的活动;还学生以正常成长的空间,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保护家长不受学校随意决策的干扰。

把体育课还给活泼好动的孩子

毛旭松在2014年5月9日《齐鲁晚报》撰文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校园里多了不少“胖墩”。平时上课还不觉得有什么差异,到了体育中考就让“肥胖问题”凸显。

前不久,我曾经在一所学校目睹过中学生上体育课。让我惊讶的是,虽然那天天气晴好很适合运动,但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打着半场篮球。大部分学生三三两两聚一起聊天,绘声绘色地讲着最近玩的游戏。想起当初上学时,大家对体育课的急切期盼,非常珍惜一周只有两节的体育课,很少见到足篮排不玩却在一旁聊天的情形。生活水平高了,吃的东西好了,反而不爱运动了。孩子们除了上学去辅导班,回到家也是不爱运动,一屁股坐下来能玩上一天的游戏。光吃喝不锻炼身体,体育中高考面前,只能累到气喘吁吁。更让人心痛的是,常听到中小学生跑步猝死的报道。

以前中高考没有体育,现在加了进来,能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难下结论。有很多学校面对体育中高考,使出来的还是“临阵磨枪”这类绝招,但至少能够让孩子们走出教室锻炼身体。体育课常常被老师当成是副科,临近考试或者天气不好,体育课就会被主科取而代之。体育课逐渐弱化成课程表上的一种摆设,老师着急要成绩忽略了体育课,学生天天玩游戏也丧失了不少好动的天性。

当然,体育进中高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更像是一块敲门砖,很难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如果学生整天被题山卷海压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家长整天为孩子成绩升降操心烦神,哪有心思过问孩子的体育锻炼?如果学校是陷入唯分论无法自拔,哪有精力去引导孩子的体育锻炼?所以,想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就得把喊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坚决落实到实处。正如教育部体卫司司长王登峰所言,体育进中高考只是现在的无奈之举,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入学面试是瞎折腾

钱克锦在2014年5月13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上个小学,孩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换句话说,小学入学面试,究竟考些什么才算得上科学?近日,有媒体争相报道:一些有名的小学,面试就是让孩子们“玩游戏做运动,好轻松”。言辞之间透露出几分肯定意味,“好轻松”也俨然代表了一种趋势。

轻松是轻松,趋势归趋势。其实小学入学该面试什么,还真不大好说。你中规中矩地考,认字学算术背英语单词,有人不屑:那么呆板,一点也不重视综合素质。你考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又有人抱怨:尽搞这些课外竞争,不就是考察父母的经济能力、鼓励恶性额外竞争吗?你若考得“好轻松”,估计也会有质疑:那正规的学习内容怎么办?

不过,即便是“好轻松”,骨子里还是有不少竞争的。报道说,有些小学之所以“玩游戏做运动”,那是考察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语言表达等等。这么一想,小孩子在团队里游戏运动,老师们暗中观察,其实家长们也轻松不得。

怎么办?取消面试最干净!什么都不考,其实最好。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小学入学面试都是画蛇添足。试想,如果是公立学校,孩子想入学,只要他们住在这个地段,即便是面试表现得一塌糊涂,你有理由不要他吗?如果是为了日后有所区别,那就大大违反小孩子身体发育和学习能力的规律了。面试差的孩子可不一定以后一直差,这是简单的道理。真心希望取消小学入学面试,让孩子轻松入学,家长心里坦荡,老师也不必有额外工作。

孩子自杀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爱

刘志权在2014年5月15日《京华时报》撰文指出:《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日前发布,其中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研究的报告再度引发公众关注。报告搜集了去年发生的79起自杀案例,认为主因一是来自学业的压力,一是来自于他人尤其是教师的羞辱。

老实说,这则报告其实并没有提供太多更新的东西。一者,中小学生自杀的悲剧,至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屡见报端;目前没有较为权威的调查提供孩子自杀率的精确统计,我们也无从得知去年这一情况是否更糟。二者,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也还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几个。问题是,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无论我们如何试图把孩子置于爱的强大羽翼之下,却无法抵御命运的突袭和残酷的掠夺。

几乎每个家长都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但防线是如何被攻破的?我们自然首先会归咎于应试教育。但是,如支持者所认为的,应试教育毕竟是目前国情下比较公正可行的方式,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有根本改变。而且,如果我们明知这是一只猛兽,为何还是会让它轻易冲破我们的防线?

问题其实不尽在应试教育,而在于“爱”本身就是我们的弱点。因为爱,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我们未尽的梦想,或者预设了种种理想。为此,我们与老师暗中结成联盟。老师的批评必将紧跟着家长的暴风骤雨。我们一面指责应试教育,一面又暗暗希望孩子能“与狼共舞”。另一方面,出于对“焦虑”的歉疚,我们又倾向于在生活上给出让步:给孩子太多的关爱和呵护,让他们成长于温室之中。没有让他们学会奔跑、摔跤,没有让他们发展出抗击风霜雨雪的能力,而且也忽略了,他们已经悄然从懵懂的孩子,开始了情感独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价值观,以及青春期的烦恼。应该先扛起压力,馈赠给孩子种种生存的必备技能,这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治理“择校热”需调动市场力量

胡卫在2014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本是老生常谈,教育部门颁布的法令法规也是接二连三,然而,近年来受教育者放弃就近入学,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择校热”高温不退,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实在值得深思。

世界各国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数量上的大规模发展,往往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不同步的。所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仍然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了择校竞争激烈。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历史形成的教育发展基础的差距,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加上择校背后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择校愿望最强烈、承担择校成本能力最强的是精英阶层与中高收入家庭,因此,对于其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宜“疏”不宜“堵”。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来协同缓解。

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纵观世界各国教育,不难发现,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出发点是公平,重点是面向大多数,强调的是公益性,落脚点是基本保障。为此,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就应该强调标准化和均衡化,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韩国为了推进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在1968年便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作为文教政策的根本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并将教师、设施、财政等因素作为均衡化的重点,然后对每一所学校进行普查评估。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因为民办教育发展了,就可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公共财政就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

笔者认为,我国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调动社会、企业和家庭个人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强教育供给。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职责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对于选择性、特殊性、多元化教育需求,应尽可能交给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其二,支持民办学校委托管理公办学校。政府可将少数薄弱的、社会声誉较低的公办学校,通过协议委托优质民办学校或民办教育集团承办,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以“民办公助”形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总量,满足部分家庭的择校需求。其三,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与鼓励措施。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民办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发展之路十分坎坷。一些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对民办学校讲“禁止”的多,讲“支持”的少。我们应该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因为公共财政不等于公办财政,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形式,向民办学校购买就读学位、教师培训、优质课程等服务。

猜你喜欢

民办学校体育课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体育课
家长请吃药Ⅱ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教师待遇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