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精品课程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
——基于对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引发的思考

2014-05-24胡俊杰杨改学魏江明杨永亮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公开课精品

□ 胡俊杰 杨改学 魏江明 杨永亮

国家精品课程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
——基于对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引发的思考

□ 胡俊杰 杨改学 魏江明 杨永亮

2003-2010年间,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近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是我国建设网络课程的初步尝试。通过对3582门本科类、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的能访问率不高、视频资源“质”和“量”都欠缺、互动模块被忽视等问题。教育部2011年启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旨在“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课程互动等调查分析,可以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视频资源;课程互动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为了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该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认真统计了教育部(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公布的数据,其中包括了2003—2010年全部的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和军队院校的精品课程3904门,这些精品课程涉及法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农学、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学科。具体构成如表1和图1所示。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育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造成国家精品课程成效不佳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全面调查、分析,找出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汲取难得的经验教训。

表12003 -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数目统计表

图1 国家精品课程构成情况

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到2015年末建设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到2013年12月末,教育部共分四个批次公布了36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到2013年末,可以在“爱课程网”上观看196门上线的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是国家层面组织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影响最大的网络课程,也是进入信息时代后我国建设网络课程的初步尝试,因此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分析可以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带来重要借鉴。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现状的调查

为了比较准确掌握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我们团队在导师的统一协调下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CNKI检索发现目前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这种全方位调查还没有,大多采用抽样调查法。由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分布无论从地域上来讲还是从学校上来讲都很不均匀,抽样会带来比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放弃了抽样调查法。根据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名单,共整理出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3904门,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一)调查的范围

由于很多网络教育类的精品课程需要账号和密码才能访问、大多数军队院校的网站都无法访问,因此我们调查的精品课程的范围是2003-2010年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总共涉及3582门,占课程总数的92%。

(二)调查的方法

为了获取完整的精品课程网站我们主要是通过各个学校的官方网站访问其精品课程。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访问国家精品课程的过程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精品课程的网站根本就无法访问,因此我们调查的第一项就是看该课程的网站能否访问。来自Education-Portal.com 关于OCW中最有用的工具统计反馈显示,课程视频在知识的传播中占20.2%的比重,作业、大纲、讲稿,分别占11.8%、18%、11%比重,在线交互占20.4%比重[1]。该调查结果也符合我们针对学生的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口和身五种感官来获取知识的,而人类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比率最高,占83%,听觉占11%,这两者加起来共占94%[2]。因此我们确定了视频资源和课程交互另外两项内容。

(四)调查的设计

由于本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高职高专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执行的标准并不一样,本科类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本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高职高专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进行了统计。

(五)调查所用词的说明

对于课程,“能访问课程数”指的是本门课程的课程网站能正常打开;对于视频资源,“视频资源能看课程数”表示在精品课程网站能访问的前提下,该课程的视频资源能比较流畅地播放,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视频是需要安装相应的播放器或者下载后才能观看;同样“有课程交互数”代表的是该门课程能访问,并且还有相应的课程交互,我们发现,交互的手段或者平台主要有BBS、留言板、QQ、博客群、在线交互等,其中BBS的交互比较活跃。

二、调查的结果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经过81天调查完了所有3582门目标课程。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根本就无法访问,其所包括的视频资源、课程交互也就无法获得。

(一)本科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结果

对于课程能否访问方面,调查显示2003—2010的8年的精品课程中,2006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能访问率最高,达到79%,2003年的能访问率最低,只有45.6%,平均能访问率为57.9%;视频资源的情况是2005年的国家精品课程只有29.9%的课程能正常观看,最高的2006年是占总数61%的课程视频资源能正常观看,能正常观看的平均百分比是41.4%;课程交互情况是2004年的精品课程中课程交互模块能使用的只占总数的8.4%,最高的2006年也只有49.6%的课程其交互模块能使用,8年的平均值是25.2%。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能否访问、视频资源能否正常观看、课程有没有交互的具体统计情况分别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图3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能访问情况统计

图4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能正常观看情况统计

图5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交互情况统计

(二)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结果

对于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能否访问方面,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能访问率最低,为41.9%,2006年的能访问率最高,达到75.8%,平均能访问率为55.3%;视频资源的情况是2005年的国家精品课程只有34.4%的课程能正常观看,2006年是57.5%的课程的视频资源能正常观看,平均能正常观看的百分比是47.3%;课程交互情况是2003年的精品课程其课程交互可以使用的只占总数的11.5%。最高的2006年也只有50.8%的课程有课程交互的模块,平均值为25.8%。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能否访问、视频资源能否正常观看、课程有没有交互的具体统计情况分别如图6、图7和图8所示。

图6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能访问情况统计

图7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能正常观看情况统计

图8 2003-2010国家精品课程交互情况统计

三、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在被调查的3582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无论是本科类还是高职高专类,都只有不到60%的课程能正常访问、并且从曲线来看都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刚开始建设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后来逐渐降低。具体来讲,通过这些课程的逐一点击访问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一)可获得性偏低

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都有将近一半的课程是无法获得的。至于无法获得的原因,我们发现本科类课程主要是链接不可用和找不到课程本身。有的学校只是列出了本校获得的精品课程名称,但是课程网站无法找到。高职高专类的课程,有的则是其学校网站的设计缺陷使得精品课程无法访问,我们调查的过程发现,有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官方网站打开速度很慢,还有的学校网站根本无法访问。

(二)视频资源的“质”和“量”有待改进

由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都无法访问,导致了很多资源都无法获取,而我们计算视频资源的能访问率是“能看的课程视频资源数或总课程数”,因此视频资源的平均可访问率本科41.4%,高职高专47.3%。在能访问的视频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视频资源是需要下载播放器或者直接下载下来才能正常观看,根据我们的访谈,这会对学习者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因为安装播放器相对“繁琐”,下载视频也比较慢。另外,有的课程只有几段视频,这显然是不够的。同样,有的视频资源不是很清晰、抖动明显,也是需要改进的。因此视频资源的“质”和“量”都需要提升。

(三)互动的缺失

前面已经提到,在线交互在知识的传播中占据的位置和视频资源相当,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友好及时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国家精品课程尤其是在线互动基本上还是空白,大多是用论坛来实现互动的目的,采用留言板、博客圈等的也不少。本科和高职高专类都只有25%左右的课程其互动环节可以使用。

另外,调查还发现很多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都很相似,看一下它们的制作维护以及copyright发现,有两个机构为许多高校制作了精品课程网站,这两个机构就是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把网络课程交给专业的机构去开发也非常值得探讨。

四、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

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到2013年末共有196门视频课已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线。百度百科对精品视频共公开课的定义是“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3]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主要以网络视频课程与视频学术讲座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已经上线的19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浏览发现,这些视频公开课主要是视频资源。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调查以及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观看我们感觉今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频拍摄场所

2005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其王牌课“经济学导论”,但是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为什么“幸福课”这么受欢迎呢?除了其吸引眼球的课程名称、讲授者对内容的娴熟之外,我们发现“幸福课”的拍摄地点是在一个大礼堂里面,而且光线比较昏暗,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反观国家精品课程的视频,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面拍摄的,在教室里面拍摄给人的感觉是直接把传统课堂搬到了网上,不能给学习者新鲜感。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场地不应拘泥于教室,要走出教室,把学习者带到新的“学习场地”。可喜的是当前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已经开始走出教室,譬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都是在一个较大的礼堂里面拍摄的,东北大学、南昌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则使用了虚拟演播室的背景来代替黑板的背景。

(二)视频资源的构成

乔治·凯佩斯认为,“要使图像保持有生命的机体,内部关系必须经常改变。必须为眼睛和思想提供变化的视觉关系。只有多样的变化才能够提供必要的刺激,使学习者注意力保持在画面上。改变意味着运动,所以也必须把造型图像明确表达在时间尺度上”。[4]我们看到的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可以说是千篇一律,都是一个近景,显示的是教师一直坐在某个地方讲授,一动不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现实的课堂上,坐着讲课的教师很容易把自己的课堂转变成学生睡觉的摇篮。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作为呈现知识主体的、作为媒体的教师要动起来,动起来不但可以减少学习者的视觉疲劳,还可以使整个视频生动活泼,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幸福课”中,泰勒·本·沙哈尔就是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突然起来、一会儿向左走、右走、时而低头思索……他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相当丰富。很显然这些都为该视频的表现力加分不少。

另外,笔者质疑我们的视频里面到底有没有必要加上PPT等辅助性材料。PPT的作用能否被作为教学信息传播主体的教师代替?当然要想让教师代替PPT等辅助性材料,那么教师就要对其所教授的课程相当娴熟,把自己修炼成传播知识的媒体。毕竟,运动的人作为传播媒体,它不但会动而且有表情,其效果要比PPT要更直观、形象、生动。

(三)重视互动环节

前面已经提到,Education-Portal.com关于OCW中最有用的工具统计反馈显示,课程视频在知识的传播中占20.2%比重,在线互动占20.4%的比重。因此可以看到学习者对于及时获得疑难问题解答的渴望。暂且不说在线交互了,我们的国家精品课程有交互的也只占所有能访问课程的25.4%,我们的在线答疑基本上都是“聋子的耳朵”。为了使精品视频公开课达到其预期效果,我们必须重视师生互动环节,这个环节可以从课堂互动和课下互动两个方面来实现。

1.课堂互动

国家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源主要是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基本没有提问、讨论的过程。文继奎等人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调查发现,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互动[5]。笔者在对上线的19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大致浏览中发现只有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主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有提问和师生互动的环节,很多课程的视频仍然是教师一直在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却鸦雀无声。这样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对于观看者的吸引力很有限。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应重视教学互动,互动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交互也是引导学习者深层次学习的关键要素。“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是否触发了学习者的思考。如何促发学习者的思考,却需要传授者机巧算尽,布满暗地铺陈和峰回路转。传授者要做的不是让学习者去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向他展现某个领域的知识,启迪去思考,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6]因此,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录制中加入互动环节,可以引发视频观看者的深层次学习。

2.异步互动

这里的异步互动主要指视频的观看者(学习者)针对自己的疑问和课程讲授者以及其他观看者(学习者)借助信息技术等通讯手段进行的非实时交互。其实异步互动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因为异步交互可以很好的满足视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一步体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作为优质学习资源的本质属性。国家精品课程的交互主要就是以异步交互的形式来实现的,其中BBS的应用最广泛,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是遗憾的是国家精品课程交互模块能用的只占总课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很多都是有问而无答。有问而无答,那其存在的价值怎么体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异步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参与很方便,只要注册账号就能参与互动。但笔者对2013年12月已经上线的19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总人气榜冠军管键主讲的“心理学与生活”、12月月冠军管键主讲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12月第四周的人气冠军戴锦华主讲的“影片赏析”课程互动的一一阅读发现“心理学与生活”共有评论349条,“影片赏析”有评论61条,在评论里面学习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疑问,也有学习者发表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但是主讲老师一个都没回复。这是非常致命的,学习者的疑问得不到教师的解答会使学习者感觉到很孤独很沮丧,这很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四)将视频资源“片段化”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指导信息时代学习的最新理论。西门思在 Connectivism:ALearning TheoryfortheDigital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7]。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者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化活动,而是利用新的学习工具迅速改变知识、持续获取新信息、保持个人与其他节点联系、畅通的过程[8]。因此我们可以将长视频分解并重新设计为时间较短的片段,让各个视频片段成为学习的“节点”,通过学习者对各个“节点”高效的学习来构建高效的知识内化过程。另外,来自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认知负荷理论告诉我们: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在本质上是无限的;学习过程要求将工作记忆积极地用于理解和处理教学材料并把即将习得的信息编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若是工作记忆的“容量”在某一时段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那么学习将会是无效的[9]。由认知负荷理论和适应于信息时代学习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聚焦于学习资源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多或者过长的学习资源都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反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视频片段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一个45分钟的视频分成两段甚至三段来呈现。让学习者坐在电脑前或者对着手机前看45分钟的视频,这对很多学习者来讲“太漫长”。如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的核心就是将重、难点知识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视频资源支持学习者的学习。由于成人的注意力最多也只能延续15分钟左右,所以将视频资源设计成小片段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将视频资源片段化也可以让学习者灵活的学习,在很多琐碎的时间,学习者由于担心一次性看不完某个视频而放弃观看。

(五)国家组织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

我们在调查国家精品课程中着实煞费苦心,因为各个学校都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平台,这就导致比较混乱的局面,有时候为了找到一门课得花很多时间,还有的学校本身就获得了一两门精品课程,他们专门建设平台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很多课程“无法获得”,还有的网络课程平台长期无人维护导致BBS等很多链接不能访问。找都找不到,谈何分享,还能叫优质的教育资源吗?让人欣慰的是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中教育部专门建设了唯一的官方网站——爱课程网,并有交互、分享、收藏等设计,这就极大地方便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共享、互动。为了保证“爱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行,做好网站的维护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五、结束语

2003-2010年间,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了将近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带动建设了6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大批量的校级精品课程,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引导新的学习方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我们也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课程相比在可获得性、视频质量和课程互动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前面提到的问题还需要在后续的建设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

[1]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66.

[2]李振亭.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886.htm#1.

[4]杨改学.艺术基础·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4-97.

[5]文继奎,杜杉杉,韩建华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04.

[6]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66.

[7]张剑平,许玮,杨进中等.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5.

[8]IngeDEWaard等.何伏刚,马东明,孙海民译.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3):25.

[9]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性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2,(4):5-14.

责任编辑 碧 荷

·消息·

2014全国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大赛在北京启动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办的2014全国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大赛9日在京启动。大赛设移动游戏、移动应用两个命题参赛单元,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均可报名参赛。

此次大赛立足移动互联网创新,以现代化教育为主题,面向全国在校及毕业5年内的高校学生征集移动互联网创意项目,希望挖掘创新人才、扶持创业项目,探索现代化教育创新模式的同时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工具,展示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三川 摘编)

G642.0

B

1009—458x(2014)06—0089—06

2014-01-25

胡俊杰,在读硕士;杨改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江明,在读硕士;杨永亮,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73007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策略与绩效研究”(课题编号BCA12002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公开课精品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第一次公开课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