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

2014-05-24朱学军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微课大学资源

□ 王 琼 朱学军

浅析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

□ 王 琼 朱学军

可汗学院、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等利用微视频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的方式正逐渐被我国的远程教育工作者所熟悉、接受,制作开发微课程,逐渐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头戏。但地方电大开发的微课程普遍质量较低,实用性不强。本文通过收集网上数据,分析国内外理论成果,比对网上微课程资源及应用情况,结合地方电大实际情况,从外部环境、思想认识、软硬件条件、资源管理四个角度,论述了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与应用遭遇的四大难题,提出了开展调研、加强培训、组建团队、开拓思维等提高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对策。

微课程;资源建设;地方电大;难题;对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微课程在我国远程教育界的蓬勃发展,极为贴切。短短两年时间,可汗学院、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等利用微视频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的方式逐渐被我国的远程教育工作者所熟悉、接受,制作开发微课程逐渐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头戏。在电大系统,总的说来,国家开放大学制作的微课程质量高、效果好,地方电大则鲜有佳作。本文通过分析微课程在地方电大的发展现状,梳理地方电大难以建设优质微课程的症结,探寻提高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微课程在地方电大的发展现状

微课程在各级电大已受到普遍关注,但目前地方电大的微课程建设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课程制作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解地方电大微课程制作水平与国家开放大学的差距,笔者从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1]、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浙江电大预选赛专栏[2]、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微课程教学大赛[3]等三个网站中,各取20个位于网站榜单前列的样本,进行分析比对,大致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微视频制作情况比对

浙江电大和福建电大的微课程建设水平和成绩在地方电大中已属比较突出,但从表1可以看出,两校的微课程建设与国家开放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浏览其他地方电大发布到网上的微课程可以看到,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是共性问题。

(二)微课程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底启动了“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到2013年底,通过现有资源改造、自建、合作等方式,建设1万个5分钟课程;3年内,建设完成3万个涉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覆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

相比于国家开放大学的大手笔,从网上发布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地方电大对微课程的制作与应用还停留在大力宣传阶段,主要以组织、参加各种比赛的形式进行微课程建设,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三)微课程建设缺乏实用理论的指导

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结合自己对微课程的理解,通过博客、教学论坛或公开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例如在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站教学空间的博客[4]就转载了大量与“微课”、“微课程”相关的博文。这些文章主要是阐述微课程的理念、应用前景及开发途径等,对于怎样开发高质量、实用的微课程没有统一的认识,地方电大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建设微课程。

二、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四大难题

地方电大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微课程建设,但难以产生优质微课程,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理性、成熟的外部环境

在百度搜索框中分别以“微课”、“微课;比赛”、“微课;电大”、“微课;电大;比赛”、“微课;开放大学”、“微课;开放大学;比赛”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网上“微课”搜索结果

搜索结果大致可以反映出如下几方面信息:①相比于传统教育,网民对微课的关注还是比较有限的(1,830,000)。②电大系统参与微课建设的热度(5,870)远小于整个教育界对于微课的热情(1,830,000);③当下,比赛还是推动微课建设的重要途径,这种情况在电大系统中尤其明显。图1展示了比赛信息在微课信息中的比重。

图1 比赛信息在电大微课信息的比重

2012年被称为国内微课建设和发展的“元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比赛推动教师参与微课建设,即使到了2013年,比赛仍旧是微课建设发展的主旋律。据统计,全国有31个省(市、区)的微课省级赛事组织工作陆续启动,教师参与微课建设的热情不能不说与这些带有一定行政命令色彩的比赛相关。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往往是新技术、新理念的最后接收者,但却又被设定为最初的尝试者。在微课程的建设中,很多教师是参照大赛的评选标准和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作品,对于为什么要去建设微课程、怎么样制作好的微课程、如何将自己制作的微课程应用于教学实践还比较茫然。

目前对于微课的关注主要是教育从业者,来自于学习者的声音很微弱。表面上看,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已经在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电大系统、高等院校、企事业培训等领域全面铺开,但实际上对于微课程实践应用效果还没有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报道,这反映出微课程建设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微课程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外部环境还不具备。

(二)对微课程的认识比较混乱

“微课程”这一概念来源于国外,虽然起源较早,但国外对其认识并不统一,国内专家、学者参考国外理论成果,亦形成了诸多彼此有争议的观点。其中对微课程建设及应用影响较大的争议主要是:微课程究竟是学习资源还是课程?

美国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2012年11月在关于微课的报告中指出:“微课是一段聚焦于单一、严格界定教学主题的简短的教学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的资源,内容可以是教学中一些关键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或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5]在这个表述中,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或是不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国内也有不少,如郑小军把微课定义为:“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微课程就是课程,如胡铁生在2013年2月提出的微课概念“3.0版本”:“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其明确把微课程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这一提法得到众多专家的肯定。如果把微课程定位为课程,那么教师在建设微课程时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微课程的资源构成,还包括微课程的教学活动全过程,而且微课程应该是系统和完整的,具有课程化、系列化、体系化的特点,制作好的微课程要发布到在线学习平台上,相应的课程管理也必须考虑。

显然,相比于把微课程作为一种资源,若把它作为课程来看待,在建设及应用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在电大系统内,主要还是把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来看待,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或许明天我们就要做出转变。

除了上述微课程是资源还是课程之争以外,微课程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应就“简”还是就“繁”也有诸多争论。如胡铁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选择把复杂的、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统称为“微课化”),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地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而有的培训机构则认为那些简单的、容易被学习者很快理解并接受的教学内容,是适合微课程的,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适合微课程。

关于微课程的争论还有很多,这些争论都会对如何设计、建设微课程产生影响。而且大多数研究成果的样本来源于中小学、全日制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与远程教育的情况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套用,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正确把握微课程实质的难度。

(三)微课程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

微课程的核心是微视频,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视频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微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国家开放大学的微课程制作主要由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完成,该中心是专业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开发的部门。在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7]上所展示的微视频普遍质量较高,课件的制作形式与课程的性质比较贴切。如“经穴按摩”系列微视频采用的是真人演示,而“左传”则选择了教师讲解与关键知识点文字同步显示的方式。课件中人物的动作和声音、场景的布置和切换、知识点的衔接都比较准确、自然,时间控制也很到位。

相比较而言,地方电大微视频制作水平明显偏低,如浙江电大预选赛专栏[8]中展示的作品主要来源于浙江各级电大,形式为课堂实录。由于授课教师水平、录制设备、录制方式不同,最终的效果差异较大。福建电大[9]虽然很用心地对授课教师和课件进行了整体包装,画面效果较好,但由于形式太过单一,时间又比较长,吸引力大减。这些差异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电大对微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死抠微课程比赛评选标准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弱,直接限制了高质量微课程的开发。地方电大软、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授课者缺乏表演技巧

对着镜头授课,需要一定程度的表演,要具备良好的讲授技巧,能做到发音准确、穿着得体、动作自然等。而很多地方电大教师在镜头前表现不太自如,地方口音太重,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讲者。

2.硬件设施条件较差

课堂实录类微课程在视觉、听觉上给人嘈杂的感觉,录屏类微课程声音效果偏差,三分屏(或者是PPT+教师讲解头像)微课程人物头像不清晰,这些常见的问题都是因为硬件设施条件较差造成的。录制微课程需要建设专用的录制室,配备高质量的录制设备,很多地方电大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3.技术力量不足

大多数微课程没有太复杂的设备要求,但是设备运用的熟练程度对微课程的最终效果影响很大;高质量的微课程可能会包含一些复杂的视觉元素、动画,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技术力量去完成;把各种元素自然、恰当地整合在一起,也需要专门的人才。例如国家开放大学“荷塘月色”微课程,配乐、配图、视频、朗诵与李平教授的精妙讲解巧妙结合,视频画面唯美,内容丰富,令人过目不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是地方电大,尤其是市、县一级电大无法逾越的难题。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从网上文本资源到视频资源,从网络课程到微课程,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为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各级电大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重资源数量,轻资源质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远程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远程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前天刚学会用PPT做课件,昨天又要学习用Lectora做网络课程,今天则又要尝试做微课程。教师变成了技术人员,疲于追赶技术的脚步,而忽视了建设资源的目的。各级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大量重复、低效的资源已经广受诟病,如果微课程建设依然轻视质量,必将很快重蹈其它资源建设的覆辙。

2.重资源建设,轻资源应用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率普遍较低,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资源数量庞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资源质量低、效果差、不吸引人,等等,这些都与缺乏有效的资源应用管理措施有关。很多基层电大对资源的处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仅把资源挂在网上通知学生自主浏览,没有提供具有学习管理功能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无法客观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发现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的改进、优化也就无从谈起。

三、自上而下,共同努力,打开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新局面

电大系统要建设更多更好的微课程,需要自上而下,共同努力,打开微课程建设应用新局面。

(一)开展调研,找准微课程建设方向

如前所述,已有微课程研究多以中小学和培训机构为样本。对于地方电大来说,学历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很多课程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比较强,学生多为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较薄弱的成人。要在当下的电大系统中推进微课程建设项目,需要自上而下展开调研,确定微课程建设方向。

在确定微课程建设方向时,个人认为,首先要分析我们的学生。虽然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但这个数据并不代表我们的学生都具有手机上网的条件,即使有条件,也不代表他们愿意用零散的时间或者花费手机上网流量进行学习。其次要分析我们的课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发微课程,究竟哪些性质的课程适合开发,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等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回答。最后,微课程如何与原有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融合,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或浪费,也需要调查研究。

找准微课程建设方向,可以避免基层电大盲目开发微课程,转而把精力放到建设高质量、实用的微课程上来。

(二)加强培训,普及微课程建设技术

为了推进微课程建设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在近两年的教师培训中,都有意加入了微课程培训内容,还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合作举办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微课程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制作微课程的基本方法。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还利用其网络平台,开设“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但这些培训和网络课程,受众很有限,普通一线教师几乎接触不到,有限的培训内容也主要是讲授微课程的相关理论及简单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个人认为,要在地方电大教师心目中树立起微课程的框架,这些还远远不够。

国家开放大学要加强培训,可以从培训的力度和内容上下工夫。要增加培训的次数和受众面,同时聘请真正了解远程教育情况、具有丰富微课程应用经验的学者来讲授。讲授的内容不限于微课程理念、简单的设计制作方法及展示微课程精品等,还应该多拿那些已建设完成,但存在问题的微课程样本,进行集体分析、改造,让普通教师发现自己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改进的方法,树立做精品的信心。

普通教师只有把握住微课程的精髓,掌握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才能配合国家开放大学完成微课程建设项目。

(三)组建团队,开发微课程精品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之所以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微课程,与其拥有一支优秀的微课程开发团队紧密相关,它的微课程制作中心由设计部、视频拍摄部、视频后期部、质检部组成,囊括了教学设计师、美术设计师、摄像师、非线性编辑师、质量检测员等各类专门人才。

地方电大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微课程的视频拍摄、制作、后期编辑加工、合成输出等。但从长远来看,微课程的开发会朝着专题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组建一支自己的微课程建设团队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各展所长,擅长教学组织的教师主攻教学设计,擅长文字的教师主攻脚本撰写,擅长讲授的教师主攻镜前讲演……共同努力,提高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同时可将教师的个人行为上升为学校行为,便于学校全面了解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如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配置高质量的软、硬件设施,等等,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优质的外部条件。

(四)开拓思维,打通微课程应用渠道

微课程的应用,在基层电大主要还是以一种资源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国家开放大学虽然建立了五分钟课程网,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平台,更像是一个资源展示平台。怎么去用,是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中,还是像视频公开课一样放在网上供人免费浏览,亦或像一些培训机构那样有偿观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前提都是学生愿意使用它。

高质量、实用,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如果数量偏少,自然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只有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建设了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程,才可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查缺补漏式的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而不只是获得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是吸引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我国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如果能与学习管理相关,则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就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来讲,学习该微课程是计学分的,每门课程分为若干可拆可合的专题与知识模块,采用小学分,按模块计算,可累积,可分别选修。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等于打通了微课程的应用渠道。

微课程应用前景广阔,当下,地方电大在建设、应用微课程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引领和有效指导下,地方电大积极进取,势必会打开微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新局面,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注入新的活力。

[1][7]五分钟课程网。[2013-10-31].http://wfz.nerc-edu.com/default. aspx.

[2][8]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浙江电大预选赛专栏。[2013-10-31].http://www.zjtvu.edu.cn/wkbs/index.html.

[3][9]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微课程教学大赛。[2013-10-31].http:// www2.fjrtvu.edu.cn/jxc/wkcds/index.asp.

[4]博客-NERC教学空间。[2013-10-31].http://space.nerc-edu.net/ Blog.aspx.

[5]微课解读_胡铁生_微课创始人_新浪博客。[2013-10-31].http://

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bk2b.html.

[6]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36-42.

责任编辑 石 子

·消息·

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委员会成立4个分委员会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需要,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委员会于近日成立4个分委员会:教学标准委员会、条件保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评价评估委员会。分委员会是质量保证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在主任领导下协助国家开放大学开展工作,接受质量保证委员会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委员会章程》的规定职能开展工作。

教学标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各主要环节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进行研究、规划与指导,并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为规范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科学有效地开展对教学过程落实情况的监控与评估提供依据。

条件保障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条件建设与保障工作进行规划、设计与指导,并参与办学条件指标研制与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为学校不断完善办学基本条件、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和办学支撑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督导工作进行研究、规划与指导,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将督导结果提供给相关单位及部门,作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

评价评估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评价评估工作进行研究、规划与指导,并参与评价评估有关工作,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

(三川 摘编)

G642.0

A

1009—458x(2014)06—0084—05

2014-01-25

王琼,副教授;朱学军,讲师。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理工部(442000)。

*本文是湖北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编号:hbyyzx201402)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微课大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