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

2014-05-24李锋亮张非男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分办学学习者

□ 李锋亮 张非男

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

□ 李锋亮 张非男

本文系统分析了学分银行能够给个人、机构、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可能带来的收益,得出结论:(1)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者的流动性、学习便利性、主动性、学习灵活度与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门槛、辍学概率、学习浪费和教育不匹配现象将降低到一个最小的程度,学习者的私人教育成本将减少、教育私人收益将得到明显的提升。(2)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规模的增加将提升办学机构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与此同时,办学机构之间不但会加强竞争还同样会加强合作,这样社会整体的教育质量会提高到新的水平,也会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3)学分银行的实施将使得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提升。(4)学分银行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增加人力资本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将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使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学分银行的利益相关方应该重视学分银行这一新兴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政府在学分银行建设的初期,需要对此加大投入;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并着手在合适的地区与领域展开试点、推动实施。

学分银行;个人收益;办学效率;社会效益

导言

全球化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愈发高涨。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数量上的红利濒临消失,从人力资本角度挖掘新的人口红利,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便是赋予全体公民更加便利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时代的需要呼唤一个更为灵活的教育系统,一个能够和劳动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的教育系统,使得任一公民均能够突破时间、金钱、距离的限制,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地点实现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转换,以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快速提升,进而为中国未来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学分银行便是一个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在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灵活转换、以学分制度为基础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管理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的要求,充分说明学分银行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议程,并逐步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多方关注。目前,关于学分银行国际和国内都已展开一些学术讨论。虽然对于学分银行众多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笔者认为学界在以下方面具有广泛的共识:①学分银行是一个以学分制度为基础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对公民经由不同经历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认证并转换成学分,将其存贮在个人的学分账户上;②学分银行应该起到和货币银行相似的功能,只不过货币银行是存储、兑换货币,而“学分银行”却是存储、兑换学分;③累计的学分在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④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旨在为全体公民提供最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并最终推动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对学分互认与转移——学分银行的核心,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而且不乏成功的案例。国内很多学者通过分析国际上的学分银行及类似体系,为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关于国际经验的借鉴主要集中于韩国的学分银行体系(邱萍,张蕊,2012;朴仁钟,2012;刘安,王海东,2013),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杨晨,顾凤佳,2011),欧盟的学分积累与互换系统(王宏等,2012;陈涛等,2012;王迎等,2012)以及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殷双绪,2012;杨晨,顾凤佳,2011)等。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还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制度内涵与特点(黄欣等,2011;王迎等,2012),有的学者梳理了学分银行的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结构功能框架(黄欣等,2011;杨鸿,胡瑞娇,2011;刘安,2013),有的学者则为我国构建科学的学分银行管理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郝克明,2012;汤诗华等,2013),并将学分银行的建设与中国的自考制度(刘安,2013)、远程教育(彭代梅,2011)和开放大学(郭庆春等,2011;汤书波等,2011)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综合讨论与分析。还有学者对我国正在试点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如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殷双绪,姚文建,2012)和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实践(李艳岭,2008;杨黎明,2009;王宏,2012),以剖析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实施学分银行的困难与挑战(邵敬浩,2005;吴钧,2011;崔昌浩,2012),并试图对未来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孔磊,2012;王宏等,2012)。

综观国内学界对学分银行的上述研究,虽然对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却鲜少对学分银行的收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专门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在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大背景下,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会对社会的诸多利益共同体带来多方面的收益与效益,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学分银行的几个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学习者个人、行业与企业、教育机构、社会以及政府等五个维度分析学分银行所能带来的收益与社会效益。

给学习者个人带来的收益

1.降低学习准入门槛,提高学习投入时间

现代社会,职业要求从业者的知识、技能不断快速更新以适应社会变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获得教育和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壁垒,例如那些承担着工作与家庭责任的人很难参加全日制的课程学习,所以一种渐进的、积累式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必将为诸多学习者降低准入门槛。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工作中许多碎片化的时间,以学习单个知识点、课程单元或课程;学分银行则能够将学习者这些间断的、碎片化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认证并转化为学分,存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中。

表1 欧盟(28个国家)2007、2011年在职参加教育和培训小时数

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准入门槛降低,学习者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欧盟的实践即证实了上述论断。欧盟自推行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EuropeanCreditsystemfor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简称ECVET)以来,公民在职参加教育与培训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表1列出了2007、2011年欧盟28个国家公民在职参加教育和培训的平均小时数。从表1可以看到,自2007至2011期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教育与培训,公民的平均学习时间均提高了十倍有余。

2.降低学习者的辍学概率,减少学习浪费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逐渐加强,迁移也愈发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然而由于缺少学分转移与累计的相关制度,学习者在先前教育、培训中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通常会因为流动或者迁移而付诸东流。长此以往,学习者不得不反反复复从零学起,势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滋生“学习无用论”的错误想法,从而直接增大学习者的辍学概率,导致极大的学习浪费。

相反,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学分银行”体系下,一个理想的制度设计可以让学习者不会因为中断学业而导致前期获得的学分失效,而是通过兑换累加,不断地零存整取“学分”,一旦达到某所高校所设定的学分要求,该学习者便可以将其所有的“学分”取出以兑换学位或资格证书。

因此,如果可以将先前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学习者便可以毫无顾虑地以自由的时间、地点与方式选择投入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中去,大大降低辍学概率,减少学习浪费。尤其对于那些已经中断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而言,学分银行可以将其先前在校甚至以前在职时期的学习成果评估、认证后转化为学分,如此一来,在他们已经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领域便可以省去重复学习的时间、精力,提高他们继续接受教育或者培训的积极性与效率。

3.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与自由度,提高学习主动性与效率

每个学习者的人生轨道并不一致,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对学习、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偏好与需求。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段,对学习采取相同的选择,很有可能给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扰与障碍。不仅会导致某些学习者在时间和资源上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对某些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学分银行的出现使每一个学习者能够灵活地组织学习,按照自身需求与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进度,并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与学习方式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充分掌握学习自由度与灵活性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学分银行还可以实现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得正式学校教育与非正式学习能够相互促进,将学习者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促进个体自由流动,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匹配度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够完全自由、充分地流动,不但能够使个体找到最适合的职业、地区开展工作与生活,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分工协作,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如若不同地区的学习经历无法互认,例如在A地的学习经历随着学习者迁移到B地就会失效,那么学习者在做是否迁移的决定时,就会考虑迁移的一个巨大成本——遭受学业中断的损失。相反,学分银行的支持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考虑是否流动时,将对于已有学习经历在别的地方不被承认、不能延续的担心降低到一个最小值,有益于个体流动性的提高,学习者个体与社会的匹配度进而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5.降低私人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私人收益率

对于学习者而言,无论是学习的灵活性与自由度的提高,还是学习浪费的减少,必然带来的是教育私人成本的降低,而且这种私人成本的降低,既包括直接成本,也包括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在计算教育收益率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一项成本。比如应用明瑟收入方程计算得到的教育收益率就只计算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而将接受教育的直接成本定义为零。因此,通过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机会成本,学分银行的建设必将极大提升教育的私人收益率。

明瑟收入方程的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Y为个人的收入,LnY为个人收入的自然对数,α为常数项,S为个人的受教育年限,EX为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年限,ζ为残差项。

系数β的含义是个人多接受一年教育导致收入增加的变化率,在经济学的文献中,β是教育收益率的代名词,又被称为明瑟收益率。

除此之外,学分银行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降低辍学风险,带来更多、更广泛的正面效益,必将增加教育私人收益的附加值。如此一来,学分银行通过帮助学习者合理配置自己的时间、金钱与精力,能从多方面降低学习者的直接学习成本与间接机会成本,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投资收益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如果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习者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间的自由流动与无缝连接,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对于流动性强、学习被打断的学习者个体而言,教育的私人收益率的提升幅度将更大。

给教育和培训机构带来的收益

1.增加规模与教育产出,提高办学机构的办学效率

借助于学分银行,学习者的教育收益率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这又能吸引更多的个体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学习者规模也会相应得到大幅度增加,这必将导致成本—效率函数的形式发生质的变化,办学机构的边际培养成本将降低到一个更低的水平。与此同时,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者中断学习的几率降低,最终完成学业的概率增加,也就意味着教育和培训机构总的教育产出的增加和办学效率的提高。

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学习者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增加,而且也体现在范围经济的增加上。所谓范围经济就是:如果单个办学机构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育产品的总成本要比单独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办学机构生产的成本之和少,那么这种教育生产存在着范围经济(Economiesof Scope),这种多种产出的生产方式也被称为是联合生产(jointproduction)(Baumol、Panzar和Wil⁃lig,1982)。

有了学分银行的支持,个体的学习活动更易于跨越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的界限:学校系统可以更加便利地提供在职培训课程,在职培训机构同样可以更加便利地提供学历教育所需的课程。如此一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在职培训机构都能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不同类型的教育产出,这便意味着范围经济的增加。同理,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现在主要提供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可以增加自己提供普通教育的产出;而现在主要提供普通教育的办学机构则可以增加自己提供职业教育的产出,均会带来新的范围经济。在学分银行体系下,随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提升,预计办学机构的办学效率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2.促进办学机构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

在学分银行体系下,达到相关标准、符合相关资质的一切教育培训机构均可加入学分银行系统。随着这一系统的发展,那些因为不达标而无法获得学分银行准入的机构将会被市场淘汰。这必然会导致办学机构之间更公开、更透明、更激烈的竞争,势必会大大推动办学机构的内涵建设,比如及时更新升级教学内容,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需求等,这也就自然提高了办学机构的教育质量,而且这种竞争也会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办学机构及其教师会在学分银行系统的监督与鞭策下不断追求卓越。而与此同时,它们也可以借助学分银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渗透性,吸引更多潜在的学习者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3.加强办学机构的互信与合作,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

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但是在学习者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上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可比性及相似性,学分银行的建设能够促进这些办学机构的多方交流。办学机构在学分银行的桥梁作用下,能够加深彼此的认识,促进整个教育与培训体系间的透明化与相互信任,最终将以学分银行为中心,辐射出一张巨大的教育网络,连接起所有符合认证标准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与培训机构。

韩国的经验就是很好的明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在韩国国内被学分银行认可的学习机构已达537个,以附属在大专院校的终身教育中心为主(251个),涵盖了职业培训学校、私营培训补习班、政府部门附属的教育机构、军事教育机构、终身教育中心、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培训机构、特殊学校以及高等技术大学。从公办到私营,从民间到军事领域,从高校附属到普通培训机构,筑成覆盖广泛的教育网。而韩国的这些教育与培训机构也随着这张网络的延伸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彼此的合作关系,甚至形成一些校际联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不仅方便了学习者的流动性学习,也有利于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切磋。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也将逐渐形成。

给行业、企业带来的收益

在全球范围内资产频繁重组的时代背景下,新兴行业、产业与领域层出不穷,同时,一些行业、产业却在走向消亡。与之相对应,一些行业、企业的人员不断流出、规模不断萎缩,而另一些行业、企业却在获得能够满足要求的员工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教育与培训体系出于自身的特点,不能也不应该完全跟着市场变化的节奏起舞,员工的教育与职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全球的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突出表现在,随着工作环境、职业岗位的变化,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员工而言,既有可能出现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也有可能出现教育不足(under-education),更有可能出现专业偏差(jobunmatched)的问题。这些不但会降低员工的实际劳动生产率,还会对行业、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MacDonald,1980)。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员工的教育与职位的匹配度,行业和企业只能各自建立起系统的、封闭的培训体系,将员工培训为满足自身所需的人力资源,而这显然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学分银行的出现无疑会大大改善行业和企业的这一现状,因为,有了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的多样化得到极大的发展,每一个学习者都可拥有自己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包括学习的时间、内容与方式。这就意味着行业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定的需要,更加详细地向外公布自己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标准。如此,那些希望加入该行业与企业的人员则会自发对照行业与企业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从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职位需求的匹配度,而行业与企业则能减少后续的在职培训环节。这不但会降低行业、企业巨大的在职培训成本,还能极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为学分银行能够帮助员工自身进行学习与培训的计划、自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收益

1.增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如上文所述,有了学分银行的支持,不但学习者会增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与培训机构也会提升质量、加强合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会扩大整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学分银行的出现还可以衔接多种教育模式,整合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韩国学分银行体系的实施就是一个明证。根据韩国终身教育振兴院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韩国自实施学分银行系统以来,注册人数逐年稳步大幅度提升,已由1998年的671人大幅度增长至2012年的13.4万人(如图1所示),涨幅达到近200倍;通过学分银行获得学历的人数也从1998年的34人增加到2012年的6万多人(如图2所示),涨幅超过1800倍,已有总共逾30万公民通过学分银行获得学历。

图11998 -2012年韩国学分银行系统注册人数

图21998 -2012年通过韩国学分银行系统获得学位人数

尽管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来看,教育规模、教育机会的增加不一定能够促进公平,但是,很多学者和国家还是将增加教育机会当做促进公平的最好手段之一。研究显示,增加教育机会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也的确直接促进了教育公平(Shavit和Blossfeld,1993;Walters,2000;丁小浩,2006;Yogev,2007;Burt和Park,2009;Oppedisano,2011;Haim和Shavit,2012)。此外,无论是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均能够从教育机会增加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毫无疑问将有更多的弱势人群能够从教育规模的增加中获得教育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更为重要的是,学分银行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越不同教育与培训子系统的界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所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教育机会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地区及弱势群体的教育门槛,为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降低失业概率、增强社会融入性、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创造条件。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得益于学分银行,学习者可以自由、灵活地规划学习生涯,大大增强了其在学习地点选择上的流动性,并直接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性。这一方面提高了公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人们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全方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程度,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而人口的流动迁移必然伴随着知识与技能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区域间的产业更新升级和经济发展。

此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提供了培育创造力的土壤,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在众多领域鼓励革新,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开发现代化的产品与服务,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3.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学分银行的支持能让更多的人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这就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分银行的实施是整个社会由封闭教育系统向开放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学分银行会逐渐促成一个个分布在不同地域、领域,而又彼此联系密切的学习型村落、部落与社区,为整个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持。

学习型村落、部落与社区的建成,将促成公民间的相互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国家和社会的人均教育成本。世界各国的实证证据显示,个体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改进,将有效促进一个团队、企业的生产率与绩效,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认为是能够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学分银行体系下,个体的学校学习与在职培训将不再是彼此割裂的环节,学校学习与在职培训的交互作用将会增强,这又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因素。可见,有学分银行的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能够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地强劲健康发展。

人均教育成本的降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者相加,将直接促成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得到提升。

结论与建议

学分银行的建设旨在打通不同教育与培训子系统之间的壁垒,让个体学习者能够轻易实现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身份的转换。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的流动性、学习的便利性与主动性、学习灵活度与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门槛、辍学概率、学习浪费和教育不匹配现象会降低到一个最小的程度,学习者的直接教育成本与机会成本将进一步减少,教育私人收益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得益于学分银行的支持,学习者规模的增加将提升办学机构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与此同时,办学机构之间不但会加强竞争还同样会加强合作,这样社会整体的教育质量会提高到新的水平,也会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学分银行能够降低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更有甚者,学分银行可以有效推动社会增加人力资本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而,要建成学分银行体系却并非易事。学分银行的建设要协调不同的学校、教育子系统、甚至教育系统以外的各社会子系统,需要重构学习者与办学机构之间的关系,要打破很多现存的利益格局,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与阻碍。以目前国家层面学分银行运作最好的韩国为例,经过10多年的建设,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比如很好地打破了不同类型教育的界限,促进了教育公平等,但韩国学分银行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由于学分银行的质量保障存在困难,导致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等。目前中国也正在试点学分银行体系,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而如何打破不同类型教育的界限、如何保障学分银行的质量、如何通过学分银行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学分银行相关利益方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学分银行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利益相关方都应该积极投入,由于学分银行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政府尤其应该在初始阶段加大投入。因为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如果起初缺少政府的投入,往往容易导致供给不足,进而无法形成供给—需求的良性循环。学分银行不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而且还和交通、电网一样属于一种基础建设,政府只有在建设初期进行相当的投入,才能让学分银行达到一个可以运营的最低标准,进而逐渐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状态。如同小额金融信贷系统,虽然按照其产品性质划分,更多的是属于私人产品而非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小额金融信贷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如果初始投入不足,则很难达到实现可持续运营的状态,因此,各级政府对此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扶持与财政投入的措施。对于小额金融信贷,尚且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那么对于学分银行,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更加明显,其建设更加复杂,因此,在建设初期,政府理所应当加大投入力度。

由于学分银行系统的构建需要协调各个教育与社会的子系统,因此,在战略部署上首先要有全国性质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在战术推进上,则要实行分步走的策略,如同当年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先建成单个独立的子网,然后再相互联通形成总网。就地区而言,可以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试点、推进、建成,因为这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各种合适的支持条件,比如丰富的教育资源、相对完备的个人信息系统等,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趋向于迁移到这样的大城市,学分银行的客户群相当充足;就领域而言,可以先从远程开放教育等领域着手,因为远程开放教育本来就具备开放、资源共享的特点,学分的认证、转换工作也相对更容易实施。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能够为学习者、办学机构、行业、企业以及国家与社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带来一系列的收益与效益。为我国尽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顺利转型,利益相关方应该重视学分银行这一新兴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政府在学分银行建设的初期,需要对此加大投入。除此之外,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并着手在合适的地区与领域展开试点、推动实施。

[1]邵敬浩.高职院校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剖析,高职论坛,2005,9.

[2]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3]李艳岭.上海开展学分银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杨黎明.关于创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职教论坛,2009,(3下).

[5]杨鸿,胡瑞娇.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构建[J].云南电大学报,2011,(1).

[6]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3).

[7]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8]彭代梅.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9]汤书波,陈梅艳,李志平.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8).

[10]郭庆春,寇立群,孔令军,张小永,史永博,崔文娟.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11]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

[12]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13]朴仁钟.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14]崔昌浩.通往明日之路:学分银行之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15]王宏,魏奇,杨敏.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欧洲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

[16]王宏.学分银行构建的初步尝试——上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证书认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4).

[17]殷双绪.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先前学习评价实践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4).

[18]邱萍,张蕊.韩国学分银行成功要素分析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

[19]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20]王迎,张润芝,黄荣怀.国际视野下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21]陈涛,刘晶蕾,张宝昆.走向自由、终身学习之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历程、规程与前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2,(9).

[22]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2012,(12).

[23]刘安.利用结构功能框架梳理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建设需求[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24]刘安,王海东.韩国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及经验[J].中国考试,2013,(5).

[25]汤诗华,毕磊,朱祖林,郭允建.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26]MacDonaldG.Person-SpecificInformationintheLaborMarket.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8(3):578-97.

[27]Baumol,W.J.,Panzar,J.C.andWillig,R.D.ContestableMarkets andtheTheoryofIndustryStructure.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2.

[28]Blossfeld,H.,andY.Shavit,(ed.).PersistentInequality:Changing EducationalAttainmentinThirteenCountries.WestviewPress.1993.

[29]WaltersP.B.ThelimitsofGrowth:SchoolExpansionandSchool ReforminHistoricalPerspective.InHandbookoftheSociologyof Education,ed.M.T.Hallinan.NewYork:Plenum.2000,241-264.

[30]Yogev,A.TheStratificationofStudentsinIsraeliUniversities:Per⁃sistentOutcomesofAnEducationalExpansionPolicy.HigherEduca⁃tion.2007,54(5):629-645.

[31]Burt,M.E.,andN.Park.EducationInequalityintheRepublicof Korea:MeasurementandCauses,InequalityinEducation.CERC StudiesinComparativeEducation.2009,24(3):261-289.

[32]Oppedisano,V.TheAdverseEffectsofExpandingHigherEduca⁃tion:EvidencefromItaly.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11,30 (5):997-1008.

[33]Haim,E.B.,andY.Shavit.ExpansionandIn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y:AComparativeStudy.ResearchinSocialStratifica⁃tionandMobility.2012,31:22-31.

[34]UNESCO.BKK.TheKoreanCreditBankSystem.UNESCO,Case StudyKorea.http://www2.unescobkk.org/elib/publications/effective/ KOREA.pdf(Accessed11August2011.)

[35]EuropeanCommission.Eurostat.http://appsso.eurostat.ec.europa. eu/.

[36]EuropeanCommission.EducationandTraining.http://ec.europa.eu/ 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ecvet_en.htm.

[37]EuropeanCommission.EducationandTraining.http://ec.europa.eu/ 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informal_en.htm.

[38]NationalInstituteforLifelongEducation(NILE).AcademicCredit BankSystem.http://eng.nile.or.kr/.

责任编辑 三 川

G40-057

A

1009—458x(2014)06—0049—07

2014-03-15

李锋亮,副教授;张非男,在读硕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100084)。

*本文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项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教职成司函[2012]92号)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学分办学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分美食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