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理工科院校移动学习需求分析*
——以中北大学为例

2014-05-24蔺素珍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源设备学生

□ 蔺素珍

地方理工科院校移动学习需求分析*
——以中北大学为例

□ 蔺素珍

本文依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针对地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的移动学习现状与移动学习期望进行了调查,找出了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学生在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交往对象以及态度等五个方面的具体需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理工科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参考。

移动学习;需求分析;调查研究

一、引言

移动学习是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学习。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各类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平板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多媒体播放器等逐步普及[1],利用这些设备开展的学习涉及终身学习、有意学习、无意学习、独立时间地点的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2]。目前,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发展移动学习,如:美国政府鼓励学校在未来五年内用移动电子版教材取代纸质教材以减少成本[3];澳大利亚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进行移动学习的建模与仿真[4];韩国建立了大学生移动学习的行为意图模型[5],等等,研究内容包括移动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关系[6][7]、基于在线学习管理平台开发移动学习的方法[8]、移动环境下在线异步讨论的行为模式等[9]。总的来说,国外移动学习开展较广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的有效性、评价方法、个性化系统研发方面,预计下一步主要研究移动学习策略和移动学习框架[10]。反观国内,尽管北师大、上海交大等对移动学习理论和技术都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并开发了相关资源[11][12],大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新闻、交流信息、观看微视频等也已蔚然成风,但总的来说对课程学习、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强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为此,本文以中北大学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在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交往对象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具体期望与现状的调研,开展移动学习需求分析,以期为中北大学及类似的地方理工科院校移动学习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1.问卷的设计依据

近几十年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对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班杜拉在吸收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的优点并摒弃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交互决定论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认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三者之间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①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②人和环境的交互决定行为;③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13]。实践证明,该理论可用于网络教学[14]。依据交互决定论,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移动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15]。学习资源包括支持学习的媒体、材料、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移动学习环境主要涉及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移动学习外围条件以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等。

(2)学习者和移动学习环境的交互。学习者的态度喜好、学习技能及与移动学习系统的交互方式等会决定其移动学习行为。

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进行调查: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交往对象和学习者的态度。

2.地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首先,由于长期分科教学,地方理工科院校学生通常擅长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和集中思维,而形象思维、分散思维不足[16]。移动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应当加强形象思维和分散思维的训练,如基于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开发多媒体资源等。

其次,历届毕业生数据显示,地方理工科院校学生多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因而,他们更渴望实践技能的提升,更需要技术应用类资源的支持。

另外,理工类课程普遍具有公式符号多、过程类知识多、自然现象和物化成果产品多等特点,这就要求移动学习资源应偏重于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交互性。

为此,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的内容、类型、形式亦应着重分析。

3.问卷的构成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期望和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期望通常来自社会需要和组织制定的目标。所以上述五个维度又可分为期望和现状两个方面。因此,问卷的内容包括: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的年级、性别、专业、移动设备拥有情况以及移动设备使用情况。目的是通过该类数据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拥有移动设备的差异及利用移动设备学习的能力、习惯等的差异,为后续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2)主体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对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类型、媒体形式)、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交往对象的期望与相对应的现状,学习者对移动学习持有的态度及影响移动学习的其它因素等。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中北大学在校大学生。中北大学现有文、理、工、经、管、法、教七大学科门类,共56个本科专业、3万余在校生。为了保证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本研究还访谈了学校有关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访谈提纲涵盖了问卷内容。

(三)问卷的实施与处理

根据中北大学学生分住校园东西两侧,而教学大楼、生活服务集中于中部区域的特点,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采用“街头拦人法”在中北大学校园人群流量最多的中央大道发放问卷。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覆盖了应用化学、地面武器、微电子学、音乐学、英语等30余个专业,保证了本次调查的代表性。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亦100%。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研究生12份,大一32份,大二66份,大三44份,大四46份;男生110份,女生90份。采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移动学习设备需求

1.学生持有和使用移动设备情况

在200名被调查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数高达100%,远远高于中国手机普及率,拥有MP3、MP4等媒体播放器的比例达到59%,拥有平板电脑和电子词典等其他移动设备的学生数量分别达到24%和19%,还有6%的学生拥有其他如PSP等移动设备。可见,拥有移动设备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高,这为开展移动学习奠定了硬件基础。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移动设备持有率

关于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阅读网页、下载资料和用聊天软件与同学交流,分别达到87%、75%和74%。而看多媒体资源和查看英文词典的达到60%和48%,玩游戏、阅读电子书和收听音视频(含听英语和广播)的分别为44%、43%和54%,另有20%和17%的学生会读写BLOG和设置备忘录。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利用移动设备浏览网页、下载网络资源、查阅多媒体资料的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图2 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2.学生对移动学习设备的需求

关于对移动设备的期望,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7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移动设备具备反应速度快这一特点;位居其次的是希望携带方便和能够上网这两大特点,均占69%;希望屏幕大而清晰的占61%,价格合适的占55%;希望支持多种软件和存储量大的各占53%和49%。与此相对应,如图4所示,关于学生所持有的移动设备的现状,仅有36%的学生认为速度快,47%的学生认为携带方便,能上网的有58%,屏幕大而清晰的占31%,价格合适的占32%,能支持多种学习软件和存储量大的各有21%和23%。

图3 对移动设备的期望

图4 移动设备现状

两者相比,认为现有移动设备存在差距的比例依次是:能上网11%、屏幕大而清晰30%、速度快43%、能支持多种学习软件32%、价格合适23%、携带方便22%、存储量大26%。考虑到电子产品性价比提高迅速,加上移动设备的速度等与网络状况和移动学习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该问题可以和移动学习资源一并解决。

(二)移动学习媒体资源需求

1.对移动学习媒体资源内容的需求

根据样本特点,将移动学习资源分为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外语学习资源、通知新闻公告信息、技术应用拓展、游戏益智五类。

图5是被调查者对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期望。排在前两位的是专业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源和外语学习资源,分别高达70%和67%,游戏益智为58%,通知新闻公告信息和技术应用拓展资源分别为47%和45%。与此相对应的现状是(见图6):仅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获得专业课程辅导资源,36%的被调查者能获得外语类学习资源,能获得各种通知新闻公告信息和技术应用拓展资源的分别为23%和13%,而游戏高达60%。两者相比,认为在媒体资源内容方面有缺口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专业课程辅导资源45%,技术应用拓展资源32%,外语类资源31%,通知新闻公告信息资源24%,而游戏基本满足。

图5 对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期望

图6 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现状

另外调查也反映出从大一到大四,学习者对媒体资源内容的需求并不相同:

(1)对专业课程类资源的需求随着年级增高呈“U”型,如图7所示。对大学充满期待的一年级学生需求最高,二年级、三年级比例逐步有所下降,到了四年级则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倾向,需求又有所回升。

图7 媒体内容需求

(2)对外语学习资源的需求随着年级增高呈略微下降趋势,如图8所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依次为68.75%、67.65%、66.67%、60.87%。说明外语的考级考证一直是学生大学学习的压力之一,也说明加强外部引导与评价,对移动学习有促进作用。

图8 外语资源需求

(3)对技术应用拓展类学习资源的需求随着年级增高呈“倒三角”型,如图9所示。从大一的50.00%跌至大三的38.10%,到大四又重新回升43.48%。与前两项综合考虑,可以看出,应对考试依然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在培养兴趣、激发潜能方面尚需努力。

图9 技术应用拓展需求

(4)对通知新闻公告信息的需求从大一、大二到大三、大四呈阶梯状下降,如图10所示。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不再仅仅依赖校方的安排、通知。

图10 通知信息需求

2.对媒体资源类型的需求

媒体资源类型包括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六类,期望依次是80%、82%、70%、60%、90%、95%,如图11所示。访谈表明,学生对各种媒体资源类型的期望都很高的原因是: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院校,教学内容常常涉及各种自然现象、工程设计原理、技术装置、操作过程、仪器设备使用等,学生希望利用多种媒体阐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相关内容,变抽象为具体。而与之相对应的现状分别是仅有32%、48%、80%、42%、50%、3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有该类资源,如图12所示。因此除了文字类资源以外,差距都十分显著,分别为48%、34%、18%、40%和59%。

图11 对移动学习资源类型的期望

图12 移动学习资源类型现状

(三)移动学习方式需求

关于移动学习方式需求,如图13所示:希望通过移动设备获得课程相关通知信息和下载观看教师授课视频者高达62%和66%,41%的调查对象希望采用在线完成作业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关于学习交流讨论,有46%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移动设备向教师提问并得到教师的答复,有53%的人表示希望使用移动设备与其他同学交流。而现状是(见图14):在线完成作业和向教师提问并得到教师答复这两项均没有超过10%,获得课程相关通知信息和下载观看教师授课视频者也仅有38%和42%。这表明目前仅有少数学生参加移动学习活动且主要是浏览通知信息和视频。因此,需要多样化的移动学习方式支持。

图13 对移动学习方式的期望

图14 移动学习方式的现状

(四)移动学习的交往对象需求

在移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82%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得到专业教师的帮助,34%的人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66%的人希望与同学交流。但仅有12%的人得到过教师的帮助,12%的人得到过相关部门的帮助,78%的人与同学交流探讨过。由此可以看出,认为教师和部门支持帮助不足的分别高达60%和22%。访谈当中,大多数教师都表示,仅与个别学生利用短信或微信进行过通知课程相关事项的联系;职能部门领导也表示与学生非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仅限于手机短信和校园网站。这也说明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和职能部门主动参与,是移动学习广泛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五)学习态度及其他影响因素

1.学生对移动学习充满期待

62%的被调查者愿意通过移动学习来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90%的人认为自己具备移动学习的能力。但有52%的人认为开展移动学习会增加其负担。可见,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与自认具备移动学习能力和持有移动设备的人相比,明显不足,因此,开展移动学习宣传十分有必要。

2.其他环境因素对学习者有影响

在“如果你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你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一题中,有86%的人选择了“无线网络覆盖面广,无论在哪里都能收到无线网络”这一项,除了无线网络这一因素外,接近50%的被调查对象还表示方便的手机充电场所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又一必要因素,78%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原因会影响其参与移动学习。因此,廉价、方便甚至免费的移动学习条件对开展移动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学生渴望丰富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但学校提供的移动学习资源数量有限、形式单调;②学生喜欢多样化的移动学习方式,但目前所支持的移动学习方式单一;③学生希望拥有功能强大的移动设备,但目前所拥有的移动设备功能简单;④学生渴望免费的移动学习环境,但学校只具备收费的移动学习环境;⑤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同。

(二)建议

1.加快开发丰富多样的移动学习微资源

(1)移动学习媒体资源在内容方面,建议以专业课程辅导资源为主,以专业外语资源和技术应用拓展资源为辅。同时,利用已有的校园网等,加强通知、新闻、公告等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工作。

(2)移动学习媒体资源类型方面,除了目前常用的文字以外,需要增加视频、音频资源等;其次,从资源数量和系统性方面,应变目前零散少量为丰富多样且系统全面;再次,移动学习资源应以内容简洁、形式生动的积件式微资源为主,弥补移动设备在速度、存储量等方面的不足。

2.改善移动学习条件

(1)加快校园无线网建设进程,除了教学区以外还应覆盖生活、休闲娱乐等所有区域,为移动学习提供保障。

(2)改善收费管理体制,借鉴目前移动的“集成网”方式,进行校园内网流量管理。

(3)营造良好的移动学习校园环境[17],提供多渠道的移动学习服务[18],也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举措。

3.加大移动学习宣传和研究力度

(1)引导教师重视“非正式学习”、“无意学习”,通过课前预习安排、课后复习指导等环节,促进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学习。

(2)大力开展基于学科特点的移动学习研究,学科特点不同,对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自然不同。

(3)建立移动学习激励制度,以校园立项等多种形式,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移动学习方法的交流等。

[1][8]B.Kouninef,R.Tlemsani,S.M.Rerbal,A.Lotfi.etal.Developingmo⁃bilelearningapproachinplatformLMSINTTIC[J].Informationtech⁃nologyjournal,2012,11(8):1131-1137.

[2][7]AgahTugrulKorucu,AyseAlkan.Differencesbetweenm-learn⁃ing(mobilelearning)ande-learning,basicterminologyandusageof m-learningin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15):1925-1930.

[3]JongpilCheon,SangnoLee,StevenM.Crooks,JaekiSong.etal.An investigationofmobilelearningreadinessinhighereducationbased on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computers&Education,2012, (59(3)):1054-1064.

[4]AhmedAl-Hmouz,JunShen.ModelingandSimulationofanAdap⁃tiveNeuro-FuzzyInferenceSystem(ANFIS)forMobileLearning[J]. IEEETRANSACTIONSONLEARNINGTECHNOLOGIES,2012,5 (3):226-237.

[5]SungYoulPark,Min-WooNam,Seung-BongCha.Universitystu⁃dents’behavioralintentiontousemobile learning:Evaluatingthe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J].BritishJournal 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2,43(4):592-605.

[6]NilcanCiftciOzuorcun,FerideTabak.IsM-learningversusE-learn⁃ingoraretheysupportingeachother?[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46):299-305

[9]Yu-FengLan,Pei-WeiTsai,Shih-HsienYang.Comparingtheso⁃cialknowledgeconstructionbehavioralpatternsofproblem-based onlineasynchronousdiscussionine/m-learningenvironments[J]. Computers&Education,2012(59(4)):1122-1135.

[10]Jui-LongHung·KeZhang.Examiningmobilelearningtrends 2003-2008:acategoricalmeta-trendanalysisusingtextminingtech⁃niques[J].JComputHighEduc,2012,(24(1)):1-17.

[11]詹青龙,黄荣怀.移动学习终端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69-72.

[12]王敏娟.ToniBarone,ScottSimpson等.移动学习的案例研究及内容分析——以mGage项目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8):14-19.

[13]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刘中宇,李延霞,杨艳萍.基于交互决定论的网络教育资源互动平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2,51-54.

[15]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6]杨红娟,杨栩.理工科学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3,(1):95-99.

[17]吴文涛,吕旭佳,张新明.校园移动学习活动探究与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12):12-14.

[18]陈东毅,尹学松,张枝实等.复合型教学支持服务平台模型及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27-132.

责任编辑 石 子

G443

A

1009—458x(2014)06—0040—06

2013-12-30

蔺素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030051)。

*项目资助:山西省教改项目“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09057)。

猜你喜欢

资源设备学生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