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老工业基地为基点推动辽宁电大转型升级
2014-05-24□肖坤
□ 肖 坤
以服务老工业基地为基点推动辽宁电大转型升级
□ 肖 坤
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点,这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只有依据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思考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何实现电大转型升级,才能准确把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理念、思路与目标导向,才能在电大转型升级实践探索与研究中收到预期的成效。
老工业基地振兴;电大;转型升级;实践探索研究
引言
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贴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向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基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协同运作、规范办学、重视教学、追求质量等优良传统,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为自身的发展开辟空间。在广播电视大学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无疑应继续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点,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这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本文就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基点,以辽宁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特征为着眼点,以整合具有辽宁支柱产业特征教育资源为切入点,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研究与实践,概要阐述所形成的基本理念、思路和实践探索。
依据辽宁人才需求特征确立辽宁电大转型升级基本思路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分析把握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特征,是确立辽宁电大转型升级基点和实际运作与思考问题的客观依据。
1.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征
根据《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信息分析,辽宁老工业基地由于地理、资源、历史等省情,形成了其产业结构特征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
辽宁产业结构特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状态,装备制造业为辽宁的第一支柱产业。首先从辽宁的三大产业结构比率看,辽宁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2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见图表1);其次从第二产业内部比重看,装备制造业占比最高(见图表2);第三从辽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看,装备制造业占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最大(见图表3)。因此装备制造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图表1(来源201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辽宁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可概括为:以第二产业为重心,以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和发展重点,以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为品牌、载体和突破口,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着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
图表2(来源201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图表3(来源2014年5月辽宁省统计局)
2.辽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特征
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后对人才类型、专业、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特征,认清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装备制造业人才类型需求特征 2008-2010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重工业从业人员比重显著增长。预测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约为220万人,其中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41.4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8.2万人。从数据分析看,辽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类型特征为:以需求具有中级专门技能、熟练型实用人才为主,同时对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和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有较大需求(见图表4)。
图表4(来源2012-201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装备制造业人才专业需求特征 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的综合分析,发现辽宁人才需求中,以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需求最为强劲。专业需求特征依次是机械类、自动控制类、材料类、应用化学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六大类专业(见图表5)。
图表5(来源2012-2013年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装备制造业人才素质需求特征 通过调研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综合起来有如下共性特征:
①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要爱岗敬业、诚实有信、具有团队精神;②有一定的技术与技能:能扎实地掌握本工种技术所需的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本工种的操作技能,能完成本工种技术水平的作业;③有继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④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攻关、创新;⑤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能适应本职工作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以上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特征表明,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类及其服务类专业,重点培养服务装备制造相关专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辽宁电大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依据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思考如何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如何实现辽宁电大转型升级,是确立辽宁电大转型升级基本思路、目标导向及行动保障的基点。
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把握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一基点,坚持电大系统建设与内涵建设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电大从学历教育为主向服务于全民学习为主转变,从重视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均衡发展转变,从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转变,建设更加开放、更具特色的“活力、实力、魅力、合力”新型高校。
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开放大学是长远的发展目标。近期看,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目标为:
•强化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信息化平台、资源、队伍、学分银行等内涵建设,夯实转型升级基础。
•以共享专业建设、省级示范校建设和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契机,争取国家开放大学和政府支持,深入研究国家开放大学专业学院建设标准,学习借鉴他省成熟经验,努力申办国家开放大学装备制造学院,以更好地将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服务全国。
•推进系统建设,在做好国家开放大学辽宁分部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建成辽宁开放大学。
要实现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努力坚持树立系统上下“知行合一、互动提升、有为有位”的理念和树立“开放、质量、服务、特色”的理念,强化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强化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支撑,强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的关键支撑。通过各项精细、扎实的举措,促进完成系统改造、机制创新、内涵提升和文化共建等。
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目标提升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潜能
2006年,为切实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辽宁省政府责成辽宁电大组建辽宁装备制造学院(以下简称“装备学院”)。多年来,装备学院努力在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突出特色、深化探索。
1.突出办学特色
装备学院经过八年多的快速发展,现已显现优良的办学基础和优势。
一是硬件和基础设施完善。学院坐落在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风景区,占地面积588亩,建有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中心、综合实训楼、实训工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和文体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能够充分满足近万名在校生教学实训、文体活动、生活食宿等需要。学院具有充足的实训场地,建有2个实训厂房,具有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焊接与材料、汽车组装维护等实训实验室5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室4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室7个,具有“五轴连动”等价值6000多万元的高端实习实训设备。
二是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齐全合理。学院现有机械类、自动控制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等54个专业(其中属于装备制造学科专业27个),装备制造业主干专业齐全,基本形成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应、同辽沈地区其他机械类工科院校错位发展的专业布局。随着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学院还将逐步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举办大型装备制造技术、3D打印、高新技术、环保清洁型制造技术等新型装备制造类专业。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校对教师实行“一岗双责,师资共享”,把教师纳入学院管理,要求教师承担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双重教学任务。重视引进既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及技术,又在专业方面有较高造诣的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目前共有专任教师422人,其中理工类教师240人。近几年从企业引进教师201人、聘请兼职教师近百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4.5%。此外,还通过专业、课程团队共建等方式大力加强系统队伍建设,实现了系统师资共建共享。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有成效。紧紧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领域及其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世行职教改革项目、财政支持项目建设,以工学结合为牵引,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与企业共同建设、改造和提升特色骨干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对接产业集群省级示范专业”,电气自动化、焊接自动化等专业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审批立项并获得建设资金。
五是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积极开展与大中型装备制造类企业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实训基地、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学习资源和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申报嵌入式实训基地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汽车实训基地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推行成建制顶岗实习,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37%,贫困生就业率为100%,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顶岗实习派遣率、专业对口派遣率、带薪实习派遣率均达到100%。
2.全方位深化探索
2013年10月,辽宁省政府批准装备学院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得到省财政12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目前,学院正在四个方面强力推进省级示范校建设。
一是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培育特色”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获得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四个专业为突破口,形成与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高端领域紧密对接的重点建设专业群。在了解省情中对接产业,在培养目标上服务区域,在建设方案上统筹规划,在发展定位上和其他院校实现错位发展,在功能实现上培育特色。
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强化培训制度落实,做好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和现任教师的岗中培训;树立科研的主导地位,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充分发挥院士、长江学者在示范校建设中的思路引领、政策咨询作用,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结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原则,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超前、科学、合理规划,着眼于辽沈地区装备制造类大中型企业,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省级以上装备制造业重点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实用高效、借势而为的原则,采取总体规划、满足急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建设方式,先期自行投入1000万元,全面提升信息化核心建设能力,实现与国家开放大学、市县电大系统平台的有效对接。
以落实“助力计划”为先导加速装备制造业学科建设
充分体现地方区域开放大学建设特征,这是电大转型升级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辽宁电大根据省情和校情,按“特色、优势、共享”的基本要求,以落实国家开放大学“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和共享专业建设为先导,围绕辽宁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加大适合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学科建设力度。
1.落实国家开放大学“助力计划”
一是把握好机遇。目前辽宁电大的电气自动化、焊接自动化两个专业已纳入国家开放大学“助力计划”,这既是对辽宁电大的充分认可及高度信任,也是辽宁电大转型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为国家开放大学和全国电大系统服务的难得契机。
二是发挥好优势。包括辽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教育资源丰富、知名专家众多的优势,辽宁电大装备制造学院作为省级高职示范校所具有的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等优势。
三是形成好特色。把共享专业建设作为辽宁电大头等大事,按照“特色、优质、服务、共享”原则,突出课程特色、突出资源特色、突出远程特色。
四是服务好全国。认真落实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在面向全国招生后,为所有办学单位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做到服务为本、服务至上。
2.确保共享专业建设务求实效
一是超常规运作。由校长挂帅,相关校领导及部门通力协作,加强共享专业办公室人员力量配置,由其独立行使共享专业建设组织协调职能。
二是高水平建设。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两个专业分别与知名高校进行合作,汇聚系统、普通高校、行业企业一流专家、教授合力,建成既有辽宁特色,又符合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享专业。
三是项目化运行。学校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保障,做到保资金、保质量、保特色、保进度、保服务。
四是集中式推进。挖掘系统专业教师资源,充分调动校内教师资源,组建共享专业教师团队,保证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高质量完成课程、资源建设等任务。
五是全过程跟踪。及时与国家开放大学、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对有关问题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同时,力争把更多装备制造类专业建成共享专业并推向全国,打造辽宁特色和品牌。
以创建培训基地为抓手建立校企实质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培养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是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创建可以把握和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基地,建立校企实质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以此为抓手,才能有效增强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潜能。
1.创建机床装备培训基地
2012年4月辽宁电大与沈阳市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机床装备城签订共建协议,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创建了“中国沈阳特种机床装备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展机床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鉴定、机床装备制造业“双证书”人才培养、开发机床装备制造业实训教育资源。既能满足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提高和培养、发现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又可实现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实习实训及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
2.构建“双元制”互动办学模式
机床装备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实施“双元制”互动合作模式,即校企共同占有股份,共同开发利用、共同建立资源、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参与管理,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连接。“双元制”互动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典范,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学校的信赖度,有利于增强和发挥学校办学潜能,有利于为辽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3.搭建产学研平台
辽宁电大于2012年立项并成立“太阳能光热及工业控制实验室”,主要是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潜能从事开发新一代太阳能集热技术及设备。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拥有国家专利两项,在太阳能光热转换技术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太阳能光热及工业控制实验室”将融入“中国沈阳特种机床装备人才培训基地”,实行产业化运作。实施自主产权与培训基地融合对于产学研结合研究、培养双师型队伍、促进专业建设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以牵头组建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契机聚合教育资源
组建职教集团是聚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牵头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对加速实现辽宁电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职教集团可借助政府主导作用
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是实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和企业化运行的教育团体。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责成装备学院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牵头组建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现已纳入《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作为2014年省教育厅工作要点,明确由省财政部门提供财力支持,要求在2014年11月前完成筹建。组建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可借助政府主导作用,聚合教育资源。
2.职教集团可强化行业指导功能
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有利于研究制定行业、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有利于探索和构建行业对职业教育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体系;有利于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
3.职教集团可推动校企多方共建
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可通过政府参与协调使相关企业加入;可推动政校企多方共建,共同研究,抓实顶层设计、组建方案、责任义务;可推动学校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合格人才。
4.职教集团可实现院校有效衔接
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可以与电大合并设置的职业院校为基础、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国家、省级中高职示范校为成员;可形成省内紧密型的校际联盟、校研联合、校企合作,探索搭建中高职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立交桥;可实现电大与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为开放大学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和实践探索,所形成的认知是,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服务于和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点,这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只有依据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思考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电大转型升级,才能准确把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导向,才能在电大转型升级实践探索与研究中收到预期的成效。
[1]刘延东.坚持面向人人,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N].光明日报,2012-8-1(6).
[2]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3]辽宁省政府2013年、2014年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 三 川
G642.0
A
1009—458x(2014)08—0076—05
2014-07-25
肖坤,硕士学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