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开放大学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2014-05-24邓幸涛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基地大学课程

□ 本刊记者 邓幸涛

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开放大学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 本刊记者 邓幸涛

[编者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课题。

广播电视大学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近年来进行多元创新探索,取得不少进展和成果,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推动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进程中,如何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功能及其对于质量、特色的追求,主动服从、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东北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为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服务,为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服务,许多重要课题有待于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在国家开放大学指导下,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于2014年6月7日联合主办了以“开放大学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的第12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主要研讨了以下问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面临哪些重要机遇和挑战,应当有怎样的战略发展思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社会经济变迁与学习需求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开放大学如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开放大学如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如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服务;服从、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东北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开放大学在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方面面临哪些瓶颈问题,如何破解;开放大学如何在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中体现大职教思维和大职教视野。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严冰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肖坤、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姜玉田、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吴限主持了此次论坛。严冰指出,要以社会发展进程为宏观背景来观照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与转型,把握开放大学建设所要实现的核心目标。开放大学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重要课题现在只是刚刚开始破题,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研究。相信东北地区正在推进开放大学建设的各级电大,能够在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彰显特色,显示出开放大学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开展教学协作,论坛研讨中,与会者发起筹建东北地区开放大学教学联盟,初步议定由三所省电大作为发起者,吸纳有特色、有实力的地、市分校和正在建设中的行业及大型企业的分校。研讨中形成共识:以直接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切入点,以应用为重点开展并拓展相关专项协作。

严 冰

孙先民

陈永昌

肖坤

孙先民(教授,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与开放大学的使命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东北地区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12年《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提出到“十二五”末期,要把东北地区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兴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以及重要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助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目前东北地区的劳动力结构还有一定的矛盾,劳动力素质还没能完全达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中,开放大学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能够为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完善的办学体系优势。开放大学办学体系遍布全国城乡,可以把教育直接延伸到最基层,为最基层的求学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是其他办学机构难以做到的。二是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开放大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引领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广泛融合,如最初的广播电视技术、后来的互联网技术、现在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三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优势。开放大学在电大建立之初就定位于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材。四是远程教育的经验优势。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不断探索基于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服务等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五是适应市场的发展优势。在继续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电大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下,电大和开放大学不断地适应市场要求,明确定位,坚持“四个面向”,坚守自己的使命,把大学办在了社会中,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即将启动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与发展助力计划”以及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开放大学在东北振兴中大有可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体系、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面向“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的“三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员素质,特别是培养“三新”等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为提升全民素质特别是东北地区“三新”人才的培育搭建重要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肖坤(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以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基点推动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服务于和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开放大学建设,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点。只有依据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准确把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导向。目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有两大差异:一是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与企业需求有差异;二是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与企业要求有差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辽宁电大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辽宁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民学习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

吴 限

温景文

姜玉田

游 洪

培养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是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首要目标,而充分体现地方区域开放大学建设特征,是辽宁电大转型升级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基于对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辽宁电大的实践探索聚焦于提升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潜能。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第一支柱产业,由辽宁电大组建于2006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辽宁装备制造学院,通过基础设施、专业配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努力突出办学特色,经过八年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应、同辽沈地区其他机械类工科院校错位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正在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开展、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从对省情和校情的分析判断出发,辽宁电大以落实“助力计划”为先导,加速装备制造业学科建设。围绕辽宁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加大适合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学科建设力度。以创建培训基地为抓手,建立校企实质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2012年4月,辽宁电大与沈阳市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机床装备城联合创建了“中国沈阳特种机床装备人才培训基地”,并尝试构建“双元制”互动办学模式,以提高企业对学校的信赖度,增强和发挥学校办学潜能。同时正在尝试将辽宁电大“太阳能光热及工业控制实验室”的自主产权优势融入培训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希望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和促进专业建设。

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辽宁电大以牵头组建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契机,聚合教育资源。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是实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共建和企业化运行的教育团体。通过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辽宁电大将努力促进政校企多方合作,推动学校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合格人才,并推动实现相关院校的有效衔接,形成校际联盟、校研联合、校企合作,探索搭建中高职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立交桥,探索电大与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为开放大学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吴限(教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探索开放大学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途径

教育始终是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助推器”和“动力站”。从电大的发展历史看,电大办学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密不可分,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电大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建设开放大学必须深入研究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振兴目标,找准切入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开放大学。

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拥有众多高校和雄厚的人才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48所、独立学院10所、成人高校14所,每年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吉林振兴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撑和人才储备。开放大学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以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彰显独特的作用。

吉林省重点发展行走工业、石化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从业人数众多,教育需求旺盛。2013年吉林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5万人,农村转移就业390万人,急需就业指导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遍布吉林省城乡,熟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必将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生力军。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合作,与企业和行业对接,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和资源,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解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具体措施是,面向四大支柱产业,认真做好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充分利用吉林高等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部门等合作,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选择符合当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需求的课程,改造、拓展、培育特色课程,突出特色课程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证书教育等有机结合,实现特色课程的整体优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助学、促学为辅,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媒体的深层交互式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打造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充分引进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培养实用性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着力为“三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与东北三省电大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模式。

陈永昌(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接

黑龙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省份,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区。全面了解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背景、思路、意义、措施、路径,有助于高校从战略制高点的高度,思考教育服务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深化改革,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导思想,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简政放权,采取多项措施提供制度与机制保障,力图打造新的制度红利,把经济发展的依托点由过去的人口福利转移到改革福利,放宽发展环境,激活企业全面发展。黑龙江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布局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将装备制造业大省升级为智能制造业大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环保产业、电动汽车、高端制造业等,解决传统制造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形成新增长点、新增长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产业转型,如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商贸业等,并将农业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打造成龙头产业。

为解决短板问题,黑龙江省正在努力优化四个结构,实现四个转型: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出要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做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绿色新能源;调整开发结构,重视市场开发。

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层面上看,我们呼唤高校加快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大力培养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的学术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研讨活动既是理论储备、也是战略研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现的操作性。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升级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定要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相对接。应当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引导,创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创新性教育,为老工业基地对口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应用型人才匮乏问题,开展订单教育、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与整合企业的力量。一定要面向市场,开展开放式办学,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现实与潜在产业需求,让办学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就业转、人才的培养方向围绕企业转,有效应对教育滞后于产业需求的问题,使教育服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新贡献。

白宝彦(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中心城市电大:重新思考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电大必须重新思考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良好契机,探索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路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一是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建设专业和课程。以培养高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格局正调整为发展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四个基地,未来3~5年,全市共需要各级各类人才总计157,100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应该结合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社会需求,形成对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群的新兴学科群建设。哈尔滨电大可以建设直接服务于市支柱产业群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艺术设计、工商管理等六大特色专业群,并以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学校与企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尝试“定制课程”,逐步形成具有东北工业基地特色的课程模块。

二是建设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电大有服务器、企业有信息服务网、工厂有独立终端点、车间有远教中心户的四级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打造一个以云技术为依托的、全开放、全覆盖、密布城乡的信息化远程公共学习服务平台,为在各个企业大范围开展教育培训提供全面保障。继续扩大远程服务范围,构建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的“多网融通模式”,在全市重点大中小工业企业建设教学网络节点中心站,初步实现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把远程网络教学点办到工厂、车间。

三是构建东北大开放教育合作带。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共同目标下,以“决策共谋、平台共管、资源共建、利益共享”为发展原则,构建东北地区大开放教育合作带,组建教育联盟,打造一个覆盖全东北的网络教育大平台。集中优势力量,打破校际限制,在专业、课程、教师、教材、科研、支持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学习资源,统一战略、协同创新、充分整合、错位发展,力争做到各具特色又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加快振兴发展的共同愿景。同时,借助联盟优势,建立电大系统与政府、合作院校和企业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组建“开放大学服务企业专家团队”,聘请企业、行业、普通高校等专家学者加盟,形成一整套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探索教育助力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考虑在平台中开辟具有地域特色的专栏,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专栏等,整合类似专业课程,便于各地区集中学习和利用。

韩会民(教授,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数字化学习港:不断拓展深化网络平台与资源建设(书面发言)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序幕,长春市也适时提出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计划,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化工、农用机械、现代物流等产业,与“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对接。

在吉林省长春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以及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发挥自身优势,秉承终身教育理念,立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着重探索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系统化学习资源、实施特色化职业培训以及开展多样化社区教育,并不断以多维的思路、多元的视角科学研究和谋划电大发展路径,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围绕平台、资源及示范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目前,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已连续四年成为长春市政府民生工程。门户网站长春全民学习网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自主开放、双向交互、信息共享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长春电大与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东北师大理想软件有限公司及多家省级电大等单位合作,为驻地部队、市内各委办局及行业企业改建、扩充网络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平台,开展个性化平台建设,实施特色化职业培训,开展多样化社区教育,营造全民学习氛围,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热忱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群体、各层面需求。

在学习需求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中,在不断为社会提供学习服务实践中,也凸显出网络平台及资源作用发挥有限、使用不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须深化实践探索。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以长春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很多部门、行业企业都建设有网络平台,互不打扰,各自为战,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做到有效统筹。二是资源适用性不强、特色不凸显。资源呈现碎片化,真正应用到项目中,则现出短板。三是推广渠道不畅通,质量不高。重视、研讨交流很少,通过网络实现推广渠道不力,没有充分利用电视的学习宣传功能,知名度打不开,传播不出去,再好的平台和资源也会被浪费掉。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作更大贡献。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着重在服务地方全民终身学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的深化:一是平台创建,强化个性;二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三是资源质量,高端精致;四是资源特色,强化地方;五是拓宽应用,广接地气。多渠道拓宽网络平台与资源的应用,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推得开”的“四位一体”模式。

白宝彦

刘西平

刘祚斌

陈瑶

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网络平台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应用是最终目的,应以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把优质资源充分运用到全民终身学习中去,体现出开放大学在社会发展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十年中的价值与作用。

游洪(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打造一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升级的需要,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以建设现代开放大学为目标,以打造一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突破口,做厚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内涵,以期助力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区域和本地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沈阳市学习港已经具备数字化资源整合、存储的强大功能,能够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各行业、各单位优质培训和资源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沈阳理电大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注重培育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队伍。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等系列培训,促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增强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科研的专注力。

二是着力构建终身学习环境。由市政府授权沈阳电大主办的沈阳数字化学习港是沈阳学习型社会教育资源核心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普惠制的终身学习环境。在国家开放大学支持下,依托数字化学习港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沈阳研发中心、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研发中心,申请成立了沈阳市数字化资源集成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集数字化资源设计、采集、编辑、制作为一体的资源研发基地。根据沈阳经济区地域文化和教育的特点、特色,沈阳数字化学习港核心平台共设七大板块,分别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板块、基础教育板块、市民终身教育板块、决策咨询及公共信息服务板块、干部在线及公务员培训板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文化信息学习支持板块、沈阳经济区信息交流交易板块,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学习服务。

三是强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开展远程教育的基本保障。学历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课程为基本单元,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择优示范、突出精品”的原则,努力实现“促学、导学、助学”,有利于教学和适合学生自学;非学历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中在教师培训、城市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安全教育、企业管理培训等方面,针对城镇农村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还建设了社区居民音乐、书画、花卉、厨艺等技能资源。

刘西平(教授,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海岛样本的启示: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强合作

经过多年探索,大连电大围绕如何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在条件简陋、交通不便、师资缺乏、学生分散的海岛县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开辟了路径、积累了经验。广播电视大学在北方海岛的实践,值得作为终身学习领域的一个“样本”进行案例分析。

陈 弘

李琳

马玉环

邓立强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言,电大在海岛的教育实践带来的探索与启示是:

第一,开放大学的教育定位和办学方针必须面向基层。开放大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要找准定位,即应该是职业人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基层的办学方针。电大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电大不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教育体系分工中电大应该是定位于大众化教育。开放大学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海岛的办学方针,立足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放大学要坚持多级教育分工体系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践证明,多级教育分工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这种模式下,时空分离的远程教育和时空结合的面对面近程教育相结合,电大特有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海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非常适合资源短缺的海岛教育。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开放大学内部的各层级要找准定位。应发挥总部、分部和教学中心的不同功能作用,多层次、立体式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东北地区要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海岛教学是由中央电大、大连电大、其他分校电大、大连高校、县内中专等多校教师和教学资源共同合作完成的。海岛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合作是开放大学开放性的重要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离不开横向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新兴产业工人,发挥电大系统优势,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加强区域远程教育合作很有必要性。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由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多样化,专业增多,在师资资源结构性短缺,无法独立胜任所有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7所省级电大各自师资力量的优势,开展区域教育合作。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电大、开放大学系统有共同的建设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文化特质、共同的教育思维、共同的学生需求、共同的合作基础,开展东北地区区域教育合作有其必然性,也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合作深化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温景文(教授,辽宁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培养新型产业工人须树立大职教观

新兴产业与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伴生,对产业工人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新兴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新、高、难:新理念、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复杂技术、综合生产难。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移性,技术技能的综合、复杂性和素质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发展催生了大批新岗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育部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职教观视野下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对策,一是树立大职教理念,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以技术技能应用型为培养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多方联手办学,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发挥整体效能;企业和学校一起登台;全日制、广播电视、开放大学各类型学校齐上;学历、非学历、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并举。三是人才基本规格以知识与技术技能并重为重要内容,懂知识、善思考、能掌握高新技术设备、勇于创新、善于团队合作、综合素质较高。四是基本培养模式,以终身性、灵活性、层次性为重要依托,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要采取“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全日制”、“半日制”、“周末制”、“工学结合制”等开放多元模式。

大职教观视野下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一是学校为主模式。主要由中、高职两个层次的学校实施,按教育部目前要求,部分可由新建本科举办应用技术型教育实施。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岗位人才培养规范标准、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产教融合。二是企业为主模式。包括批量培养,即对在职工人进行文化基础或专业理论提升培养;对新毕业学生进行企业岗位专门理论、岗位关键技术技能、行业政策法规、岗位规范标准、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的培养。也包括师徒传承培养。三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在校内和企业两个场地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计划。这类模式是最好、最理想的模式。四是建设“3+1”课程培养模式。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采取3+1课程模式,即行业通用知识技能课、文化素质课与职业道德素质课三类基本课程,加上根据不同专业、行业、岗位设置的职业特定技术技能课。各类课程不一定按顺序组合,可并列实施、也可单独实施。

刘祚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组织部部长):

以“大职教”思维引领开放大学教育服务创新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大批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这对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给教育服务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开放大学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果上看,拓展办学形式,实行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承担普通高校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是推动开放大学建设、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好途径。

以“大职教”思维为引领,利用信息化和系统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真正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合作,依据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标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出发点,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按照“特色、优势、共享”基本要求,围绕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支柱产业,整合电大系统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如以高职装备制造类骨干专业为基础,以将高职类专业转化成远程教育专业为切入点,建设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要融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在岗能力”的原则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以必要的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为核心,加大技能类课程、与职业相关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专科专业课程体系要以提高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本科专业要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从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兼顾学生续读研究生的可能。以职业人的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为目的,设立专门的融合性模块(学分替代模块),便于实现不同教育层次(专科、本科)的纵向直通及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岗位证书与专业课程、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和课程学分)的横向融合,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陈弘(副教授,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院长):

探索行业办学新机制服务东北粮食产业发展

东北平原是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粮食行业近年来的设备、生产线升级改造发展很快,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但从业人员素质并没有同步跟进,行业迫切需要人员素质的再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给粮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引进大量高技术型、高技能型人才成为粮食企业当务之急。

2013年5月,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在黑龙江电大揭牌成立,是开放大学服务行业办学的一种尝试,对于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设的目的是建立行业、企业与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合作机制,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粮食从业者终身学习提供方便、满意的服务平台。

一年的实践表明,开放大学服务行业办学应当关注和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专业建设统筹化。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行业特点。不同粮食企业在整体上有不同工作任务,但在局部上又可能存在业务上的交叉、相互渗透现象。粮食工程专业、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中有的课程就体现这种特征,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应统筹、合理规划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

课程制作团队行业化。吸收行业、企业、兄弟院校(本科、高职学院)、科研院所的专家、教师共同参与制作课程,建设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课程质量的保证。

课程设计碎片化。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碎片化设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单项时间长度根据内容需要设定,一般一讲设计为25分钟,微课设计为5-15分钟,实现终端到手机的学习平台。

课程内容呈现趣味化。好课程不只是具备讲授准确、表达清楚等要素,还应包括有趣、寓教于乐。课程呈现形式要尽可能有吸引力,这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关,也与内容呈现是否丰富以及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关。

实践教学情境化。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在工作岗位的情境(真实或模拟)中完成,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达到技能与岗位对接的要求。

评价体系社会化。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的新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李琳(教授,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处长):

助力东北新农村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全面富足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东北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借助开放大学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开放大学在办学网络、系统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为提高东北农村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农业发展作贡献是开放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东北地区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商品粮基地和油料基地建设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绿色农业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发展绿色农业要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吉林省的前郭灌区盛产优质水稻,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扶余市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县;长岭县是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之乡等等。然而,东北农村缺失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技能人才,包括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缺失,成为阻碍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开放大学应根据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办学,针对东北地区的农民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以及东北农村劳作的季节性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实施策略。首先,根据东北地区农民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较低的状况,在初始阶段将计算机扫盲作为学习重点,保证农民远程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按农民的需求整合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多渠道整合林果栽培、家畜饲养、病虫害防治、菌类种植、烹饪技术、编制技术、农副产品经营管理等绿色农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资源。如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微课程、网络课程等。第三,建立集网络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农村网络实用技术教育平台。第四,按照东北地区农业分工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培训,如农副产品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等。第五,采取网上学习、教师面授辅导、实地操作训练等培训方式。

远程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教,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面对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开放大学是多快好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马玉环(讲师,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振兴东北经济,只有提高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为经济腾飞提供智力保障,促进经济的发展。东北社会经济变迁,人才需求变化对开放大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东北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要秉承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多元化办学,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多元化概念要领是非单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教育而言,如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指一所学校内部实行的多种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即是将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特点及其专业设置和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相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多元化培养方式方法,满足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原因是盲目赶学生上网,大幅度缩减课时,更多的是减少了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时数,或者仅仅是流于形式,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与远程教育密切联系的实践教育基地,学生空有文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开放大学的新使命、新挑战和新机遇就是要建设和发展覆盖全国城乡的集资源传输、支持服务、管理运行于一体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之配套的是规范的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具有服务意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的是让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过程中采取面网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强调专业与实用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体化设计。

要强化培训创新,拓展办学空间。利用高校资源特点,积极和企业联手,组织岗位提升培训。如吉林分校组织的交通管理部门办公室工作培训等。办学和国家人社部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挂钩,通过获取专业证书,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如心理咨询师、创业证书等;办学面向社会,根据社会所需,开办各种培训班;办学面向社区教育,扩大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效益;和国外联合办学,定期组织交流,缩小和国际成人高校的办学差距。

总之,东北开放大学的建设就是要将成人高校的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培养更高层次、更宽视野的专业化人才,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陈瑶(副教授,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科研规划处副处长):

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

广播电视大学主动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与开放的课程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课程向教师和学习者开放的观念,实现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的沟通与衔接。

二是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根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能源、粮食等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防止课程目标定位偏高、整体目标空泛或专业目标趋同,确定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能力。

三是突出特色,精选适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色。以黑龙江省为例,装备、能源、石化和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较快,开放大学要精选与这些产业职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满足从事这些职业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使之能够适应人才需求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

四是差异选择,设计均衡的课程结构。建设大容量的“课程库”,为学习者提供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专业课程,根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建设适合东北地区学习者使用的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分类,实行课程模块化建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组合;设置便捷的“学习包”,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使用,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

五是发展创新,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根据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培养学习者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邓立强(教授,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学部):

开设特色课程培养落地式人才

立足于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针对黑龙江的地域优势,开设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应是开放大学的办学强项,也是实践过程中应当着力探索的课题。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内陆沿边开放省份,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国务院于2013年9月正式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正式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凸显精通对俄贸易的人才需求,对俄贸易的专业性人才供不应求。如2013年9月哈尔滨获批邮政对俄出口局,物流服务是为俄罗斯电商提供快捷服务的重点,哈尔滨邮政快递公司遭遇人才瓶颈:既懂物流又懂俄语的人才奇缺。

国家开放大学适时开设公共俄语课,填补了电大只有英语公共课的缺憾,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开放大学委托黑龙江电大承担建设公共俄语课程,明确其目标是建立外语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合终身教育学习,并通过课程建设形成、提升和显现国家开放大学外语课程的建设能力和教学水平。这无疑是要求我们努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落地式人才开辟现实路径,亟须我们强化在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媒体呈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建设应用模式等方面做出切实的探索。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型商贸综合体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金融、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而这一过程中对俄商贸、旅游、文化往来活跃,并经由俄罗斯辐射欧洲其他国家,相关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掌握相关业务并通晓俄语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这是电大的机遇,而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电大也拥有长期积累的优势和相应的教学基础,我们应当立足于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中,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突出实用性,更好满足落地式人才的需求。

(本文根据论坛发言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摄 影 刘 淳

责任编辑 三 川

猜你喜欢

基地大学课程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的基地我的连